原標題:俄籍記者在烏克蘭“詐死” 俄譴責這是反俄挑釁
俄羅斯籍記者阿爾卡季·巴布琴科5月30日現身烏克蘭安全局新聞發布會。前一天,烏克蘭警方宣布他“遭槍擊死亡”。
烏克蘭方面說,巴布琴科“遇刺”是安全局與他共同設置的圈套,以阻止俄方特工部門“雇兇殺人”。俄方否認,指認烏方“反俄挑釁”。媒體同行則對這一做法表達憂慮。
【“死者”現身】
巴布琴科30日走進在烏克蘭首都基輔舉行的一場電視新聞發布會。現場許多人倒吸一口氣,隨即響起掌聲。
“我完成了我的工作,”巴布琴科說,“我還活著。”
烏克蘭安全局局長瓦西里·赫里察克聲稱,前一天的暗殺行動牽涉俄羅斯。他說,俄方特工部門雇用一名烏克蘭公民,支付后者4萬美元,在烏方境內實施暗殺。這名烏克蘭人為尋找殺手與多人聯系并承諾提供3萬美元,不料被其中一人告發。
烏安全部門隨即通知巴布琴科,決定上演“詐死”戲碼,“引蛇出洞”,以便挫敗更大范圍的“暗殺陰謀”。
依照赫里察克的說法,俄方這次在烏方境內的暗殺目標總共30人。
【特殊“設計”】
赫里察克說,巴布琴科“遇害”是一次“試驗”,募兇殺人的烏克蘭人現在收押在基輔;另外,巴布琴科和家人先前知道誘捕行動。
據一些媒體報道,巴布琴科的家人事先不知道誘捕“設計”。
巴布琴科在發布會上向家人和朋友道歉。“我非常抱歉,但是別無選擇。”他說,這一“特殊行動”策劃兩個月,他上月得到通知并同意與安全部門配合。
只是,烏方既沒有提供募兇殺人任何“口供”作為指認俄方的證據,也沒有指認俄方哪一“特工部門”卷入暗殺圖謀。
巴布琴科現年41歲,俄首都莫斯科出生,法律專業畢業,曾在俄《新報》雙周刊等媒體工作,2017年移居基輔,在烏克蘭一家電視臺充任主持人。
【俄方反駁】
俄羅斯外交部譴責烏方策劃謀殺案件,指認這“明顯又是一次反俄挑釁”。
俄外交部發言人瑪麗亞·扎哈羅娃把烏方行動描述為“化妝舞會”,以便達到“宣傳效果”,“錯誤引導整個國際社會”。
“眼下,這場鬧劇的真實目的開始顯現,”她說,“顯而易見,這是(烏方)下一步反俄挑釁。”
因為克里米亞2014年經由公投脫離烏克蘭、加入俄羅斯和烏克蘭沖突,俄烏關系持續緊張。
扎哈羅娃說,俄方非常高興,巴布琴科還活著。
烏克蘭的做法在國際社會引發爭議。立陶宛外交部長利納斯·林克維丘斯說,這一“特殊行動”讓他無法理解。
【同行不滿】
對巴布琴科的同行朋友來說,他的“復活”帶來慰藉,同樣帶來顧慮。
巴布琴科的記者朋友西蒙·奧斯特羅夫斯基告訴英國廣播公司,他既憤怒又釋然。他說,從昨天的沮喪和悲傷,到今天非常憤怒,“我們受到欺騙,以為朋友死了”。
俄羅斯籍記者安德烈·索爾達托夫說,誘捕計劃“確實越線了”。“巴布琴科是記者不是警察,我們工作中的一部分就是信任,”索爾達托夫在社交媒體“推特”留言,非常高興巴布琴科還活著,不過他破壞了記者和媒體的可信度。
在歐洲記者聯盟看來,烏方“說謊并操縱輿論,讓人無法接受”。
“無國界記者”譴責烏方的做法,指認烏克蘭情報部門“設局”以便發起信息戰。這一組織的秘書長克里斯托夫·德盧瓦爾在“推特”留言:“對國家來說,玩弄真相極為危險。”(王逸君)(新華社專特稿)
責任編輯:金林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國式創新”刷新漢語詞庫2018-05-30
- 一俄羅斯籍記者在基輔遭槍擊身亡2018-05-30
- 白俄羅斯呼吁盡早解決烏克蘭危機2018-05-25
- 剛果(金)船只傾覆致至少49人死亡2018-05-25
- 美媒:庫什納已獲得白宮永久性安全許可 拿到最高機密權限2018-05-25
- 烏克蘭發生嚴重交通事故致6人身亡2018-05-24
- 意大利今年經濟預計增長1.4%2018-05-23
- 福州旅游元素亮相東街口地鐵站 有機會看快閃表演2018-05-20
- 美媒竟慫恿烏克蘭炸克里米亞大橋 俄專家:白日做夢2018-05-18
- 報復行動?烏克蘭搜查俄羅斯媒體在烏辦公室2018-05-17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2018美國書展在紐約賈維茨國際展覽中心舉行2018-06-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