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美科學家新發現有望為血液系統腫瘤治療帶來新突破
新華社天津9月4日電(記者 張建新)由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血液學研究所)、實驗血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肖志堅教授和該實驗室特聘教授、美國辛辛那提兒童醫院醫學中心腫瘤生物學家黃剛教授共同帶領的科研團隊經過七年研究,揭示了低氧誘導因子α(HIF1A)是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發生的關鍵分子,這一重大發現有望給這一惡性血液系統腫瘤的治療帶來突破。
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國際腫瘤領域頂尖雜志Cancer Discovery。
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是一種最常見血液系統惡性腫瘤,是由于造血干細胞發生基因突變后出現造血細胞發育異常所致的髓系腫瘤,主要發生于老年人群。30%左右的患者會發展為白血病,被稱為白血病前期。現今常規治療手段無法治愈,是難以攻克的疑難腫瘤之一。
肖志堅說,通過2代測序技術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中共發現有40-60個基因突變,但對這些基因突變如何導致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卻知之甚少。不同基因突變是否有一個共同發揮作用的因子存在呢?在這個大膽設想的引導下,科研團隊通過轉錄組學和表觀基因組學分析,在帶有不同基因突變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的骨髓細胞中發現一種叫做低氧誘導因子α(HIF1A)為一共同作用分子,影響了其信號通路下游的代謝和免疫效應分子,從而導致了造血細胞癌變。
隨后,課題組在攜帶不同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常見基因突變的轉基因小鼠模型研究中,進一步證實了HIF1A功能異常在MDS發生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并且通過基因敲除HIF1A基因或者是應用HIF1A抑制劑,都能逆轉轉基因小鼠模型的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相關臨床表征,這些研究結果表明以HIF1A為靶點的治療有望成為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新的治療策略。
肖志堅表示,目前大多數的HIF1A小分子抑制物不適用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患者,研發HIF1A特異性靶向藥物將是他們接下來主攻的新課題。
責任編輯:金林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加強癌癥早診早治 高血壓等疾病用藥納入醫保報銷2019-03-06
- 廈門再添兩名醫工作室 提高普外及肝腫瘤治療水平2019-02-18
- 廈大團隊聯手騰訊 用人工智能分割肝腫瘤獲第一2019-01-18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游客美國自拍時墜崖身亡怎么回事?游客自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