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尖頂倒塌的一刻(圖源:推特)
當地時間4月15日晚,巴黎圣母院發生大火。根據法國《世界報》的消息,包括荊棘冠冕在內的多項文物得以保存,北側的玫瑰玻璃窗仍存在幸免的可能。不過,其木質屋頂已遭到毀滅性的打擊。巴黎圣母院的發言人稱:“一切都在燃燒,木制框架上什么也留不下。”
作為超過800年歷史的古建筑,巴黎圣母院標志性的哥特式尖頂坍塌的那一刻,全球都為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損壞感到痛惜。
巴黎圣母院(上)和被燒毀的巴黎圣母院(下)
此次巴黎圣母院大火歷時近6小時也難以撲滅,主要源于兩方面因素。首先是因為巴黎圣母院位于塞納河的西堤島,特殊的地理位置給消防救災活動帶來了巨大的困擾。消防部門不得不出動消防船只進行滅火。其次,直升機水彈滅火這種大面積、自上而下的滅火方式會對建筑物主體造成傷害,水的重量和沖擊速度甚至會導致整體結構崩潰。法國消防部門因此出動超過400名消防官兵采用高壓水槍的方式滅火。
巴黎圣母院大火再次引發人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800多年的歷史文物受損,給全世界的文物保護工作再次敲響警鐘。
文化遺產是歷史的見證者。人類文明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文物無數,然而能夠經歷時代更迭而幸存下來,讓后人得以一見的不及萬分之一。這需要我們利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最專業的保護措施,做好各類風險管控。
未被燒毀前的巴黎圣母院內部(左)和被燒毀后的圣母院內部(右)
此次失火的巴黎圣母院由于是木質結構,一旦起火,極易見風起勢,難以控制。據法國官方消息,此次火災極有可能是修繕保存不當產生的。由此,文化遺產保護中,日常防火巡檢,排除火災隱患的極端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對重點遺跡應有應急預案,在起火的一個小時的最佳救援時間里,能夠快速反應,減少進一步的損失。
此外,最大化利用現代技術留存文化遺產信息也成為重要手段。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為博物館保駕護航的背景下,文物數字化已經是文物保護基礎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它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記錄文物數據,為每一件文物形成獨家的數字化檔案,讓文物有更精準的保存方式、更廣泛的傳播途徑,是對文物傳統保護方式的有力補充。(人民日報海外網 戴尚昀)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巴黎圣母院大火什么情況 巴黎圣母院失火原因是什么2019-04-16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第十一屆俄羅斯國際核工業展覽會在索契開幕2019-04-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