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本共同社7月7日報道,日本現代史研究者松野誠發現了一批侵華日軍在中國使用毒氣的《戰斗詳報》,表示這是首次發現由日軍毒氣部隊自己詳細記錄的毒氣使用情況報告。報告顯示,日本陸軍毒氣部隊曾在中國北方地區使用過讓人體皮膚和粘膜潰爛的“糜爛劑”、強烈刺激呼吸器官的“噴嚏劑”等毒氣彈。
該《戰斗詳報》是侵華戰爭期間在中國北方地區的日本軍隊下屬毒氣戰部隊“迫擊第5大隊”的文件,詳細記錄了該部隊在侵華戰爭爆發2年后的1939年7月在山西省山岳地區的作戰情況。文件約100頁,包括戰斗情況、炮彈使用情況、毒氣彈使用命令的副本等。
該報告記錄了該部隊在接到上級命令后,使用了裝入糜爛劑的炮彈“黃彈”和加入噴嚏劑的“紅彈”。在7月6日的一場戰斗中,向中國軍隊陣地發射了31枚“紅彈”;7月17日為支援步兵,使用了60枚“紅彈”和28枚“黃彈”;7月18日,使用了140枚“紅彈”和20枚“黃彈”進行炮擊。
該報告還分析了毒氣彈的威力,稱針對在山丘地區構筑牢固陣地的中國軍隊,必須使用“紅彈”進行攻擊,還記錄了首次使用“黃彈”的評價——“效果非常大”。松野誠表示,在目前已確認的資料中,這是日本地面部隊在中國使用“黃彈”的首個記載。
報道稱,由于侵華日軍在戰敗時為避免留下戰爭犯罪證據,有組織地廢棄了記錄文件,毒氣使用的全貌尚未弄清。這份《戰斗詳報》可能是由部隊相關人士私人保管才得以留存。松野誠表示,對于侵華戰爭期間“戰場的實際情況,已弄清楚的只是冰山一角。有必要弄清事實,從中吸取教訓,不再重演悲慘的歷史。”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