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天文學家使用麥克斯韋望遠鏡和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亞毫米波陣列,經過多年觀測研究,首次在獵戶座巨分子云中發現超致密恒星“胚胎”及恒星“胚胎”的分裂,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學快報》。
年輕新生恒星(如太陽)誕生于“分子云”中,也就是太空中冷氣體和塵埃聚集而成的云氣。分子云中最稠密的可能形成恒星的區域,稱為“星前云核”。有理論認為,“星前云核”會凝聚出超致密的結構,當密度達到一定程度以上,就會形成恒星的“胚胎”。
過去,天文學家試圖在星前云核中尋找這種“恒星胚胎”,但多是徒勞無功。這也許是因為它們存在的時間很短,所以很難找到。然而,了解“恒星胚胎”誕生的時間及演化的過程,對研究恒星形成十分重要。
自2018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博士劉鐵領銜的ALMASOP團隊,對獵戶座23個星前云核進行了超高分辨率的觀測,系統探測了它們的內部結構。ALMASOP項目組首次在其中5個星前云核中發現了超致密的“恒星胚胎”,并發現其中的一個“恒星胚胎”G205.46-14.56M3正在分裂形成一對“雙胞胎”恒星。專家介紹,這好像試著研究受精卵剛在母親子宮著床的那一刻,即形成恒星寶寶的最關鍵階段。
想知道恒星系統是如何形成,就必須在它們誕生之際找到這些孕育恒星的胚胎。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亞毫米波陣列發現的這些恒星胚胎蘊藏著前所未有的高密度氣體,它們巨大的質量使天文學家認為它們將來會形成新的恒星。G205.46-14.56M3就像里面有兩個蛋黃的雞蛋一樣,將來很可能形成雙星系統。天文學家尚不清楚這些星前云核中的超致密結構是如何形成的,有可能是氣體運動、重力和磁場的復雜交互作用。目前,ALMASOP的觀測只探究了氣體和塵埃的分布。未來對這些星前云核內部氣體運動和磁場的觀測研究將進一步了解恒星形成的這一決定性過程。(總臺央視記者 帥俊全)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國天文學家提出“黑洞獵手”計劃 未來五年測量近百黑洞2019-11-29
- 太陽系衛星競爭“新贏家” 土星20顆新衛星被發現 總數量超越木星2019-10-09
- 銀河系“吞并”矮星系 中國天文學家發現新證據2019-04-30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新冠逝者超50萬!美國降半旗默哀2021-02-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