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立陶宛和臺灣地區在臺面上的“友好”這就被戳破了?據立陶宛媒體Delfi當地時間9日報道,臺灣地區以“質量問題”為由,斷然拒絕了該國農產品入臺。
“臺灣拒絕購買立陶宛谷物商品”
根據報道,有負責出口談判的公司向立陶宛農業部門反映,臺灣拒絕購買該國農產品。立陶宛農業部門證實了這一消息,同時介紹,一些小麥出口商也收到了類似的回復,臺灣方面給出的理由是存在“質量問題”。但雙方至今未明確這些產品具體存在什么問題。
Delfi稱,在立陶宛農業部門公開該消息后,臺灣方面又向立陶宛方保證,沒有限制立陶宛產品入臺,只是因為立陶宛對于臺灣來說,是一個新的谷物制品市場,農產品進口證的審核需要時間。其還稱,知道兩地一些公司之間已經在進行談判,可能也不會很快收到回復,但是,會繼續促進立陶宛和臺灣地區更多類型的食品貿易。
事實上,早在今年1月份,臺當局就以所謂的進口許口證為由來“阻擋”立陶宛的農產品。當時,臺灣剛剛接收了立陶宛一批“被大陸拒收”的啤酒,島內綠媒大肆報道、極盡渲染,稱這是“義氣相挺”“霸氣”之舉,立陶宛方面也一時上了頭,稱“臺灣更愛我們的產品”“這將大大激勵我們……”
就在當月,立陶宛農業部一名高級官員被爆料正施壓臺灣當局,要求加快對立陶宛農產品的進口許可,該官員稱,臺灣是立陶宛農產品和食品的潛在市場,但仍有很多公司正等待臺當局的進口許可證。因為若缺乏臺當局要求的進口許可、沒有企業下訂單,問題依然無法解決,“我們呼吁臺灣方面采取緊急行動,幫助這些企業獲批進口。”
如今,4個月過去了,農產品依舊沒入臺,還是卡在“進口許可”這一關。
因瘋狂炒作對華議題,還允許臺灣當局設立“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去年年底,我外交部宣布將與立陶宛的外交關系降為代辦級。
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曾指出,立陶宛政府公然違背一個中國原則,背棄立方在兩國建交公報中所作政治承諾,在中國建交國中首個允許臺灣當局以臺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在國際上制造“一中一臺”,這一錯誤行徑嚴重侵犯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嚴重損害中國核心利益,中方有權做出正當合理反應。
今年1月,立陶宛總統瑙塞達接受當地電臺采訪時表示:“立陶宛犯了一個錯誤,允許臺當局以‘臺灣’之名在首都維爾紐斯開設代表處,從而引發了中方的強烈反應。”此外,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瑙塞達明確:是臺北,不是“臺灣”。
責任編輯:端焰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臺灣單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破五萬例2022-05-10
- 臺灣9日新增40304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022-05-10
- 臺灣東部海域發生6.1級地震 花蓮海域發生6.2級地震2022-05-09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將缺席英國議會開幕式2022-05-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