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9日,全球的目光將聚焦倫敦——自英國前首相丘吉爾1965年去世后,英國時隔近60年再次舉行高規格國葬,此次悼念的對象是本月8日去世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據路透社報道,預計將有近200個國家與地區的約500名代表出席,其中包括近100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超過20位王室成員。中國外交部日前宣布,應英國政府邀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代表、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將出席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的葬禮。
如此眾多的外國政要來訪,有英國官員形容,這相當于一次性接待了約100個國事訪問,加上這場盛大的告別儀式可能將吸引200萬民眾在街道兩旁駐足,因此有外媒稱,這是“二戰結束后英國最大規模的安保行動”。與此同時,女王的葬禮也為到訪的國際政壇顯要人物搭建了開展“軟外交”的平臺,盡管它并未提供舉行一系列正式會晤的機會。
當地時間18日,大批英國民眾到位于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宮吊唁已故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
“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警務活動之一”
“女王的葬禮是地球上最火的門票。”CNN18日說,無論你對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還是新國王查爾斯三世有什么看法,毫無疑問,19日的葬禮將被載入史冊,全球將有數十億觀眾觀看。除了華麗的制服、莊嚴的敬禮和精心編排的儀式,大約有500位國際政要來到英國表達他們的敬意。據路透社報道,19日,全英125家電影院將放映女王的葬禮,英國廣播公司(BBC)、獨立電視臺等媒體也將進行直播。
在葬禮舉行的前一天,《環球時報》記者在倫敦市區的議會廣場看到,這里已經戒備森嚴,從全英抽調過來的警察三五成群地全天候執勤。附近的道路已被封鎖,不僅公交車和私家車無法通行,行人也需要繞行,原本5分鐘的路程如今要多花費大約30分鐘。
公眾瞻仰女王靈柩的時間將在19日早上結束。法新社18日稱,在最后24小時,吊唁者仍然絡繹不絕。為了目睹周一的盛大告別儀式,第一批公眾已提前安營扎寨。“英國最大規模的交通運輸行動之一”,《每日電訊報》18日報道稱,倫敦交通局在為約100萬旅客19日前往倫敦做準備。該機構負責人說,該市新增的旅客將在周一“達到高潮”。
路透社稱,女王的葬禮將是“英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警務行動之一”。《華盛頓郵報》說,預計19日將有多達200萬人站在靈車經過的街道兩旁。英國情報機構的官員正在審查恐怖主義威脅。19日,狙擊手將駐扎在屋頂上,無人偵察機從頭頂飛過,1萬名身穿制服的警察執勤,人群中還有數千名便衣警察,私人保安將協助管理參加葬禮的人群,2500多名軍事人員也將到場。一個名為“特定威脅評估中心”的部門正在監控“特定”人群——那些被認定對王室有“潛在危險的癡狂的人”。
“外交雷區”
在剛過去的周末,美國總統拜登、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內塞、加拿大總理特魯多等領導人都前往威斯敏斯特宮大廳向女王表達敬意。據路透社報道,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計劃于當地時間18日晚在白金漢宮舉行招待會,19日葬禮結束后,英國外交大臣克萊弗利也將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附近的英國圣公會總部大樓招待來訪的外國政要,彼時,英國王室成員將前往伯克郡小鎮溫莎參加女王的下葬儀式。
“你是否在收到一份活動邀請時會想誰未受邀?或者是你的位置距離主人有多近,以及誰跟你同桌?”美國《洛杉磯時報》17日刊文說,當數百名國際政要閱讀女王葬禮安排時,他們也會思考同樣的問題。盡管英國官方未公布賓客名單,但能夠容納2000人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預計將在周一“爆滿”。據報道,多數受邀參加女王葬禮者僅被允許由一名官方代表偕一名賓客出席。
路透社說,英國邀請了幾乎所有國家派代表參加女王葬禮,除了阿富汗、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緬甸,以及敘利亞和委內瑞拉。俄白未被邀請是因為正在發生的俄烏軍事沖突,而阿富汗和緬甸是因為當地的政局。據稱,英國外交部官員總共手寫了大約1000份邀請函,用于女王的葬禮和查爾斯三世的招待會。另據《洛杉磯時報》報道,英國僅邀請朝鮮、伊朗和尼加拉瓜派出大使級別代表出席,這一舉動暗示了英國與這些國家“不冷不熱”的關系。
《衛報》評論說,女王的國葬是自1965年舉行前首相丘吉爾國葬以來,英國外交部門面臨的一次“最廣泛的短期規劃和組織工作”。BBC引述一名官員的話說,組織這場葬禮相當于接待了100個國事訪問,發生外交事件或其他“錯誤”的可能性很高。
對于英國面臨的接待任務,《華盛頓郵報》形容為“巨大的外交挑戰”:英方鼓勵近200個國家和地區的領導人乘坐商業航班抵達,因為疫情導致相關工作人員短缺,但還是有許多專機來了。另外,緊張的磋商在幕后進行,貴賓們提出一系列特殊要求,包括參加活動時帶上醫生、私人助理、口譯員以及擁有私人休息室。“你不能一概說‘不’,但十有八九都是‘不’。我們希望每個人都能留下好印象。”一名英國官員說。據報道,只有不到10個“特殊要求”被批準了。
“這么多世界領導人齊聚一處會產生外交雷區。”《星期日泰晤士報》18日說。此前有外媒披露,19日,各國領導人和高級官員將被要求在位于倫敦西部的切爾西皇家醫院集合,乘坐大巴前往威斯敏斯特教堂參加葬禮。
“他們都希望乘坐自己的車。”《華盛頓郵報》引述一名英國官員的話說。報道稱,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被告知不能乘坐專車后拒絕出席葬禮,改由外交部長參加。只有拜登、以色列總統赫爾佐格等少數領導人獲得例外待遇。《星期日泰晤士報》稱,有消息說,拜登的待遇也將適用于七國集團其他領導人,這讓另外一些國家的政要感到被忽視了。“這有點像家庭婚禮。為了東道主,每個人都會表現得很好,但在幕后他們會說,‘為什么我們被困在這輛巴士車上?為什么我們被安排在34排?’”英國前外交官霍爾這樣形容。
美媒:這是一次“在場外”進行協商的外交機會
關于“葬禮外交”,《衛報》稱,外界普遍認為女王的國葬不會成為舉行一系列正式雙邊會談的機會。不過CNN說,官方活動之外,很多事情都在幕后進行。女王的葬禮為各國代表帶來就緊迫問題進行對話的獨特機會,在全球面臨危機的時刻,這一活動提供了在場外制定戰略和進行協商的平臺。
“如此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領導人抵達倫敦,給了新首相充足的時間進行‘軟外交’,即葬禮前后的那些安靜對話,這將有助于她實現‘全球英國’的目標。”美聯社引述政治歷史學家塞爾登的話說。報道稱,上任不到兩周的特拉斯正急于在政府中樹立自己的形象,卻面臨著鋪天蓋地的危機,包括暴跌的英鎊、飆升的通貨膨脹。
“查爾斯三世開始忙起來了!”英國《每日郵報》18日說,國王一邊處理公務,一邊悼念他深愛的母親,人們還看到他笑臉相迎各國領導人。
《星期日泰晤士報》18日稱,重新給予英聯邦活力是查爾斯三世面臨的挑戰之一。隨著英國全球影響力不斷下降、人們對殖民主義的態度迅速轉變,女王的去世在英國的前殖民地引發了復雜反應。對于這些英聯邦國家來說,感情仍在,但一些人質疑為何自己的國家仍然是該組織的一員。有聲音認為,脫離歐盟后,英國對英聯邦的需求超過了英聯邦對英國的需求。香港《南華早報》18日認為,作為英聯邦的新元首,查爾斯三世必須努力恢復英聯邦成員國的信心,使他在英聯邦的作用變得有意義。隨著英國王室走出伊麗莎白二世的時代,它將面臨更多審視。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中信銀行有溫度的故事:金融活水注入鄉村振興2022-09-12
- 支援抗震救災 10 余顆中國衛星緊急調度2022-09-06
- 支援抗震救災 10 余顆中國衛星緊急調度2022-09-06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美國兒童疫苗接種率低 學生新冠感染數量激增2022-09-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