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正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G20峰會不得不為當天早些時候落在波蘭境內的兩枚“來歷不明”的導彈而改變日程。相關國際問題專家在接受采訪時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不便在此時公布事件全部真相,只表態導彈不是來自俄羅斯,這充分顯示了美國希望息事寧人的態度。如果后續沒有第二次、第三次類似情況出現,此次事件暫時不會對整個局勢帶來太大影響。
據波蘭電視臺(TVP)等多家媒體報道,當地時間11月15日,兩枚導彈擊中了波蘭與烏克蘭邊境附近的一個農場,造成兩人死亡。
當地時間2022年11月15日,波蘭赫魯別舒夫地區,波蘭東部與烏克蘭接壤的赫魯別舒夫地區發生了爆炸。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隨即指責莫斯科“故意攻擊波蘭”。他說,這是“莫斯科軍事侵略的重大升級”,并警告“俄羅斯的恐怖行動進一步發展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俄羅斯國防部則隨即駁斥“俄導彈襲擊波蘭”的說法,稱這是為了讓局勢升級的蓄意挑釁。俄國防部在聲明中表示:“俄羅斯沒有對烏克蘭和波蘭邊境附近目標實施任何毀滅性打擊。”
五角大樓新聞發言人帕特里克·萊德準將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當涉及到我們的安全承諾和北約憲章第五條時,我們已經明確表示,我們將保衛北約的每一寸領土。”波蘭是北約成員國。按照北約憲章,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將被視為對北約所有成員國的攻擊。
因為突然落入波蘭境內的導彈,16日G20峰會的日程有了臨時性調整,美國總統拜登與G7、北約領導人臨時加開一場會議,出席的有英、美、日及歐盟主席等代表。
在波蘭發生導彈襲擊事件后,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發出警告,強調“絕對不能”讓烏克蘭戰爭升級。
對于導彈來自何方,各方謹慎對待
對于導彈來自何方,五角大樓新聞發言人萊德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我們知道媒體報道稱,兩枚俄羅斯導彈擊中了波蘭境內靠近烏克蘭邊境的一個地點。我可以告訴你,我們目前沒有任何信息來證實這些報道,正在進一步調查。”波蘭總統杜達則告訴記者:“我們目前沒有任何確鑿證據證明是誰發射了這枚導彈……它很可能是俄羅斯制造的導彈,但這一切目前仍在調查中。”
而結束與G7、北約領導人會談后,拜登稱,造成波蘭兩人死亡的導彈“不太可能”是從俄羅斯發射的,“在我們完全調查之前我不想這么說,但在軌跡上它不太可能是從俄羅斯發射的,但我們會繼續調查。”
拜登與G7國家領導人在巴厘島舉行緊急圓桌會議 圖自美媒
另據法新社報道,法國總統府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區內的許多國家都擁有同類導彈,“所以,確定了導彈的類型,并不等于說我們已經確定幕后的黑手身份。”而美聯社則引述美國官員的消息報道說,初步調查表明,擊中波蘭邊境村莊的導彈,是烏克蘭軍隊針對一枚俄羅斯來襲導彈所發射的。
此次各方表態趨于謹慎,充分顯示出各方不愿意將戰火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軍事專家宋忠平同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目前從波蘭公布照片來看,被炸的農用機械設備還基本保持完整,一些炸飛的部件呈碎片狀,這恰恰是防空導彈攻擊后呈現出來的特征。假若是俄羅斯的巡航導彈,其裝載戰斗部的重量基本上是400-500公斤,其爆炸威力可以將攻擊目標炸成渣末而不是碎片,“因此這不排除是S300導彈,而該型導彈無論是俄羅斯還是烏克蘭都擁有,需要確定是誰家的S300導彈。”他說,“實際上,美國四位一體的全方位偵察體系已經覆蓋了烏克蘭戰區,對此次落入波蘭境內的導彈發射點、飛行軌跡以及導彈落點,都應該在美國的偵測體系中。但美國不方便在此時公布事件全部真相,只表態不是來自俄羅斯,這充分顯示了美國希望息事寧人的態度。”
專家:如果后續沒有第二次、第三次,局勢暫不會進一步惡化
波蘭境內設施被導彈擊中的事件之所以引發世界關注,關鍵在于各方都在猜測局勢會不會升級,美國和北約國家會不會直接卷入俄烏沖突中。
對此,中國社科院國際問題專家呂祥表示,“波蘭受到戰爭波及,是遲早的事情,因為波蘭從開始就深度介入俄烏沖突,波烏邊境地區是北約援助烏克蘭的戰略通道,甚至可以說是烏克蘭軍方的生命通道。”
就此次事件而言,呂祥介紹,“依據技術手段,落入波蘭境內導彈的運行軌跡不難被查出來,但無論導彈來自俄羅斯還是烏克蘭,美國至少在當下不愿意公布全部真相。如果后續沒有第二次、第三次導彈落入波蘭境內,此次事件暫時不會對整個局勢帶來太大影響。”
宋忠平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他認為,此次被攻擊目標在熱沃多夫而不是熱舒夫,這里并沒有什么重要的軍事基地,不存在讓事態局勢進一步升級的因素。但宋忠平表示,應該把事件真相查出來,避免局勢的進一步緊張和升級,“只要俄烏之間不消停,美俄之間纏斗不止,最后倒霉的都是普通民眾。”
意外頻發是軍事沖突的附帶品
自今年2月份俄烏沖突爆發以來,戰爭中的“意外事件”并不是第一次。
9月底,由俄羅斯經波羅的海向德國輸送天然氣的兩條“北溪”管道在瑞典和丹麥附近海域的部分出現4處泄漏點。瑞典測量站9月26日曾在管道發生泄漏海域探測到兩次強烈的水下爆炸。各方普遍認為這一事件是“蓄意破壞”。
當地時間10月8日,一輛卡車在克里米亞大橋汽車通行處發生爆炸,大橋在爆炸中部分坍塌,這起爆炸事件導致3人死亡。俄羅斯聯邦安全局12日稱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該局負責人基里爾·布達諾夫和下屬工作人員是爆炸事件的組織者。
呂祥分析認為,在俄烏沖突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意外事件中,克里米亞大橋被炸是比較容易獲取真相的,對嫌疑人身份確認并不難。而“北溪”管道的水下爆炸,俄羅斯指出他們認為的嫌疑人,外界也不難推斷作案者代表誰,但在證據方面還難以確定。
宋忠平認為,俄烏軍事沖突迄今已經266天,在俄烏邊境之間發生任何事情都不奇怪,作為軍事沖突的附帶產品,這種偶發事件會不斷出現,“防空導彈偏離目標的偶發事件并不意外,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未來還可能會發生。”但他也表示,導彈事件、 “北溪”管道被破壞及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等一系列偶發事件性質并不完全相同,或許有些是偶發的誤操作,有些則是人為蓄意。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扎哈羅娃回應波蘭總統涉導彈事件言論,俄媒解讀:她是在要求波蘭道歉2022-11-17
-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落在波蘭的導彈不屬于烏克蘭2022-11-17
- 俄烏沖突后首次:美俄兩國高級別官員進行面對面會談2022-11-15
- 最新國際新聞 頻道推薦
-
小伙帶15斤油條膨松劑飛卡塔爾 網友:比世界2022-11-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