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中國海軍出動百艘艦艇數十架飛機在南海軍演
巴基斯坦主流英文媒體巴基斯坦報6月11日刊登巴基斯坦戰略研究所亞太問題專家艾赫邁德·拉希德·馬利克撰寫的《南海對峙:中國無意尋求霸權》文章。文章指出,中國在南海的活動既是其歷史權利的合法繼承,也是其國家體量的合理體現;美國作為域外國家以及非聲索國,卻在本地區內糾集一批新老盟友對中國集中發難。日前,馬利克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也進一步表示,以菲律賓為代表的聲索國有意將南海領土爭議放大并拉域外大國作為靠山,欲增加自身與中國對抗的砝碼,這一做法無異于玩火自焚;而后者則利用上述聲索國與中國之間的領土爭議,打著提供航行自由等公共物品的幌子對中國和平崛起加以遏制和封鎖,歷史經驗表明,這一遏華設計必然會以失敗告終。
馬利克說,菲律賓向國際海洋法庭提起對中國南海主權的訴訟,是作為代理人服務其域外委托人在本地區狹隘利益的玩火自焚之舉,只會使中菲兩國間的領土爭議進一步復雜化,使地區和平的曙光進一步黯淡。假若菲律賓真有誠意解決與中國之間的領土爭議,選擇在雙邊框架內展開建設性對話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努力。中方提出的雙軌機制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案。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負責、自信、開放的大國,在確保南海地區和平穩定上歡迎國際社會的積極參與,這也表明了中方無意在南海尋求霸權的和平主張。另一方面,在尋求解決與有關國家間的特定領土爭議上,本著互信友好的原則開展雙邊對話有助于避免問題的復雜化,是盡早解決爭議的唯一出路。在這一點上,1963年中巴兩國對邊界問題的妥善解決對于南海諸聲索國至今仍有明顯的示范作用。
談到南海問題的發展前景,馬利克說道,南海問題的升溫歸根結底是因美及其盟友遏制中國強度增大所致,短期內出現緩和的希望不大。但從歷史的角度看,這并不是美國首次對中國的遏制之舉。1949年至1971年間,美就曾試圖通過遏制戰略將中國扼殺在搖籃中,當時的中國克服了自身國力羸弱等不利條件,使美國上述努力無疾而終。現在,中國的國力和國際地位較當時已有了質的飛躍,因此一定能夠成功抵御新一輪的遏華攻勢。
責任編輯:陳錦娜
- 最新國際政治 頻道推薦
-
韓國總統選舉最新消息 總統選舉日程緊湊:232017-04-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