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皖江在線報道,微信已經成為人們常用的通訊工具,很多人也開始選擇在朋友圈里做生意。可是,這種“熟人買賣”是否值得信賴,您可得多長個心眼。
近日,三名臉部纏著紗布的女孩來到馬鞍山市衛監局投訴,她們經朋友介紹認識了一位“美容師”,禁不住該“美容師”在朋友圈里所做營銷廣告的誘惑,去其私人“美容工作室”打了幾次美容針,本想變得更漂亮,現在卻面臨著幾近“毀容”的可怕后果。
輕信朋友圈里的“美容師”
姐妹倆花近六萬元打美容針后幾近“毀容”
王姓姐妹倆和好朋友小雯(化名)都是蕪湖人。2015年下半年,在朋友的介紹下,她們在朋友圈里加了一位開“美容工作室”的微友。“豐唇、瘦臉、美白、紋眉……做過的都說‘好’,而且價格便宜……”看完該“美容師”在朋友圈里所做的營銷廣告,三位姑娘心動了。于是專程從蕪湖來到馬鞍山,找到了該“美容師”開在江東小區住宅樓內的“美容工作室”,打了美白、瘦臉針。一針美容針要兩三千元,半年下來,光王姓姐妹倆就花掉近六萬元。可讓姐妹倆沒想到的是,錢花了,不但沒變美,卻幾乎“毀容”。臉部腫脹、出現硬塊……去醫院一檢查,才知道注射的美容針系假冒偽劣產品,必須及時手術。姑娘們再次聯系為她們打針的微友,卻始終聯系不上了。三位姑娘只好向馬鞍山市衛監局投訴。
無獨有偶。馬鞍山姑娘小麗(化名)也是在微信上認識了一位據說“手藝很好”的外地“美容師”。談定價格后,該“美容師”來到馬鞍山,直接在賓館里為小麗注射了美白針,之后小麗臉部出現硬塊,去醫院花了8000多元才將硬塊取出。小玲(化名)也是愛美一族,為了擁有性感的紅唇,她在熟人理發師的介紹下,在理發店接受了“游醫”的紋唇術,之后嘴唇腫脹得像香腸,一直無法消腫。
做醫療美容別忘先看資質 保存消費憑證以便維權
接到王姓姐妹倆的投訴后,馬鞍山市衛監局聯合公安部門對隱蔽在江東小區內的“美容工作室”進行了調查,發現該場所既無《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經營者更無醫師資格。“因為三位姑娘無法提供證據,也沒有發票憑證,經營者拒不承認,我們只能依據相關條例對其進行行政處罰”,負責此案件的馬鞍山市衛監局四科科長張中志說,他們一再聯系經營者,希望雙方能協商解決此事,經營者卻將與他們一起辦案的民警手機號碼拉入黑名單,不再露面。
目前,該案件還在補充調查取證中。而小麗和小玲的情況也是如此。“她們沒有留下任何憑證,實施者也沒有固定場所,維權相當困難。想要取得賠償,協商解決不成的話,就只能去做醫療鑒定,通過法律途徑解決。”
受市場利益驅使,去年12月份以來,馬鞍山類似的醫療美容投訴明顯增多,且多為熟人涉入的非法行醫事件。在此,張中志特別提醒,隆鼻、抽脂、手術除皺、打美容針等都屬于醫療美容項目,個人或者普通生活美容機構比如理發店不可擅自開展醫療美容項目。
進行醫療美容項目前,消費者務必要確認幾點:該機構取得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診療科目中含有“醫療美容科”、主診醫師具有相應資質。同時,簽署相關協議,索取印有該醫療機構公章的發票,以便維權。切勿輕信或為了省錢而選擇地下美容機構,以免造成難以挽回的后果。
責任編輯:陳錦娜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快遞小哥撿到500萬是怎么回事?錢被誰領走?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