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服務員
從掃地機器人、無人工廠,到前段時間“阿爾法狗”和李世石的人機大戰,人工智能可謂攢足了人氣。機器人在給未來生活帶來無限想象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機器換人”的擔憂。然而,這樣的擔憂來得過早了。近日,記者梳理廣州大眾餐飲機器人使用情況發現,曾經“聘用”機器人服務員的幾家餐廳,已有兩家關門歇業。剩下一家雖仍在營業,但機器人服務員卻被老板“炒了魷魚”。
在廣州合味來機器人連鎖餐廳,記者已看不到機器人的蹤影。去年,這家餐廳憑借機器人服務員吸引了眾多市民“嘗鮮”就餐。如今店員介紹說:“機器人不能端湯水太多的食物,還不時發生故障,老板就沒再用了。”據了解,機器人只能沿著固定線路送餐,加上餐廳人員走動大,機器人不懂得躲閃,上菜容易灑落打翻,甚至造成安全事故。
此外,機器人的服務水平也十分有限。體驗過機器人上餐服務的王小姐說:“服務的內容有點少,既不能點餐加水,點的餐還要自己端下來。”王小姐表示,機器人的服務更多是機械性的,“人性”還不夠。
實際上,聘用機器人的餐廳并未對機器人的服務水準抱太大希望。“最初引入機器人服務員主要是考慮為餐廳聚集人氣。”廣州小籠王機器人餐廳的經理向記者表示,機器人能夠吸引顧客,但并不節省人工。
記者采訪發現,一些餐企使用機器人也并非出于主動選擇。在廣州白云區一家已歇業的機器人火鍋店,負責人梁小姐抱怨稱:“餐飲業人員流動一直很大,年初剛招的6個服務員,年后卻只回來了1個。”聘請機器人做服務員,只是應對“用工荒”的無奈之舉。
盡管機器人服務員接連被“炒魷魚”,但專家表示,“聘用”機器人服務員,并不意味著機器可以取代人;機器人被“炒魷魚”,也不能說明機器人效率低下。除了目前機器人技術尚未成熟,機器人發展及應用的更大問題在于對人與機器人關系的誤解。
還有專家表示,機器人的發展應用需要分行業而論,機器人被“炒魷魚”是因為它并不適合從事服務業。“在制造業,未來機器人將增多,人工將會有所減少。而在智力服務領域,人工投入將相應增加。”廣東工業大學副校長章云解釋稱,由于制造業領域存在許多重復性工作,可用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而在服務業領域,人際溝通交流較多,這是機器人做不到的。(實習生何倚華 記者劉友婷)
責任編輯:周冬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