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兩旁的梯田。中新網種卿攝
一側是煙霧繚繞的群山梯田,一側是養殖了數百只土雞的新型合作社,以及種植著成片百合的田地。走在這樣的鄉間小路,記者不禁對這個擁有靜謐“山景”的合作社充滿好奇。
9月19日,中新網記者跟隨網絡媒體“走轉改”采訪團一行走進蘭州七里河區魏嶺鄉沈家嶺村,這里正是解放蘭州戰役沈家嶺戰場遺址所在地。依托紅色文化資源,沈家嶺村的精準扶貧工作日趨多樣化,從紅色旅游、“一畝地”經濟,到造血式扶貧的特色勞務品牌培養;再到建立“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新模式,落實到戶、落實到人是其堅守的原則。
談起自己的養雞合作社,蘭州沈家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俊霞難掩笑意,“我們這里養的土雞是純天然的,喂養野菜,雞蛋個頭雖小,但打在碗里是紅紅的,在市面上已經很少見了。”
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高俊霞介紹土雞養殖情況。中新網種卿攝
作為土生土長的當地人,高俊霞也曾為了糊口外出務工,近幾年才回到家鄉生活,今年一月成立合作社時被委以重任。為什么會選她,干勁十足是一個重要原因。“合作社肯定會越來越好,現在周邊的貧困戶陸陸續續加入合作社,力爭到2016底社員將發展到50戶以上,每戶養殖土雞100只以上”,高俊霞的“野心”著實不小,養殖場旁邊的土地還種植著百合,預計年底平均每戶社員的種植面積將達到5畝以上。
高俊霞展示雞蛋。中新網種卿攝
初具規模的產出,到底能帶來多少收益?高俊霞向記者透露,以土雞養殖為例,刨去人工、飼料喂養等成本,進入市場后,一只雞的純利潤在20元左右,只此一項就能讓養殖戶年增收千元以上。
不同于普通的農業合作社,沈家嶺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還肩負著精準扶貧的任務,以“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新型經營模式,建立合作社和貧困戶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通過統一生產資料供應、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組織產品銷售等,幫助貧困戶解決自我發展能力不足的問題。
蘭州沈家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中新網種卿攝
得益于此,原扶貧戶朱元寶和王世發兩家順利摘掉“窮帽子”,不但享受到了百合油脂母籽補貼、駕照補貼、農村合作醫療等各類福利優惠;還在傳統農業基礎上,學技術、跑運輸、外出務工,掌握了自力更生的本領,人均收入從2013年的2000多元增加到了2015年的上萬元。
責任編輯:黃小群
- 周立波美國涉毒涉搶案將再次延遲至6月9日開庭2017-04-08
- 他比任正非還要低調,如今成全球領袖人物2017-04-06
- 媒體引領價值:不是關注誰結婚生子、誰離婚出軌2017-04-05
- 迪拜新地標完工 高150米寬93米 外表全部貼金造價3億2017-04-05
- 聊一下手機配色命名的事兒2017-04-05
- 大規模追憶張國榮 是想念還是“過度消費”?2017-04-02
- 成龍因小龍女遭勒索?吳綺莉:向太說出的話不敢答2017-04-02
- 鄧紫棋皮褲消失!轉個身短裙飄起屁股蛋藏不住2017-04-02
- 特別的紅給特別的你,iPhone 7P紅色賞2017-03-30
- 紅色iPhone 7開賣并不火 庫克或該反思2017-03-29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