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價格懸殊的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雖然說,目前玉米價格低迷、庫存較大,適當調減玉米種植勢在必行。但是在處于中國“黃金玉米帶”的吉林省公主嶺市我們看到,擴大種植面積對于大戶來說,不僅僅降低了土地的承包費,還能夠讓現有的機械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達到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因此玉米價格走低對他們來說,既是一次挑戰,也是一次機遇。那么玉米到底應該怎樣種才能有“錢景”呢?
隨著天氣逐漸轉暖,土地解凍,2017年4月9日,李德樂正式開始了今年100坰高端玉米的種植,他也是公主嶺市最早一批開始春耕的人。可是旋耕工作剛剛開始,李德樂就發現了問題。
吉林省德樂農業合作聯合社負責人 李德樂:地里這土塊太多,它會影響到我這個苗期長勢,苗的大小有不同,高低還不一樣,它還會影響到我成品率轉化。
成品率就是指達到銷售標準的玉米比率,也只有這部分玉米才可以賣到每穗9.9元,否則就只能作飼料論斤銷售,那樣合下來一穗也就5毛錢。也就是說,投入同樣的成本,產出能夠相差20倍,難怪李德樂會如此重視,他馬上叫停了旋耕的機械手開始商量旋耕的技術問題,結果發現旋耕機械手的速度太快。眼下春耕序幕已經拉開,今年種植面積的擴大也讓李德樂感到時間的緊迫,但是如果在旋耕這個環節出了問題,最終無法種出合格的玉米,所有的努力都將是徒勞,因此他不能放松半點要求。
李德樂:我不管你以前咋干,看著我干的標準,你達到我的要求就行。
機械手夏明亮:那你不行就再上設備吧。
李德樂:要不然這臺機器就照這個速度干。
夏明亮:那肯定不趕趟了。
李德樂在旋耕時的速度明顯比夏明亮慢,如果按照這個速度根本不可能按計劃2天把地旋完,可是農時不等人,夏明亮提出了加人、加設備的要求,但這樣勢必會增加成本。李德樂斟酌了片刻最終還是點了頭。
李德樂:行,費用提就提了,你能達到我這個標準就行了。但是你要干出活,還像這樣的話,就別怪我不給你錢了。
去年,李德樂憑借高端玉米,在玉米價格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還賺了一筆,但這條轉型升級道路,他也走了不少彎路交了不少學費,因此“品質”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現在始終懸在他的頭上,比如挑種子,李德樂標準就不僅僅是有沒有破損、能否出芽這么簡單了。他還要求把小種子挑出來。當他發現庫房里村民挑完的種子里還混著小種子,當即便要求把挑好的種子重新再挑一遍。一聽要把這么多種子重新挑一遍,李德樂的三叔王君生不干了。
李德樂的三叔王君生:那你這活也太難干了。
李德樂:難干,這就是我的標準。這都是跟你說好的東西了,告訴你這個標準,那你明天再找人挑。
王君生:明天我不挑了,那再挑,這樣沒法挑了,種這些年,好像三十多年沒挑幾年,
這小籽也能出,扔了白瞎了,浪費了。
這些種子是李德樂專門從甘肅的育種基地買回來的,25塊錢一斤,一坰地就需要40斤。這些種子的價格原本就比普通種子高,而且在出廠前已經挑過一遍了,但是如果按照李德樂的要求,就還要再淘汰10%。同時,現在種植不施農藥、不用化肥,產量最多只能達到傳統種植方式的一半,這讓種了一輩子傳統玉米的王君生,很是心疼。
李德樂:其實我也心疼,那都是花錢買的,但是咱為了保證品質,心疼也得這么辦。
心疼歸心疼,李德樂還是堅持一定要把這些種子重新挑一遍,因為去年他就在種子上吃了虧。
李德樂:剛開始就認為它這個大粒小粒種里沒有啥太大的區別,然后長出之后就不一樣了,吃起來是一點影響沒有,但是它的品相不行,它的尺寸不夠,咱們是差一公分不夠尺寸,也不能要,采收的時候看品相特不好的就沒采收,差了很多錢,這個一穗賣十塊錢,那個一穗一塊錢也賣不上。這都是用質量換回來的,沒有想象得那么容易。
就在李德樂不顧一切嚴把品質關的時候,公主嶺市萬欣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薛耀輝,正在給社員們召開今年的春耕動員會。今天,他強調最多的也是質量問題。
春耕動員會剛結束,薛耀輝就趕緊跑去查看配肥的情況,今年他沒有使用現成的復合肥,而是按照中化農業給開的配方自己配化肥。今年中化給出的配方是一坰地1600斤化肥,遠遠少于自己之前的2000斤化肥,于是,薛耀輝決定找給他開配方的孟祥麗好好聊聊,沒想到孟祥麗覺得甚至還能再少用一些。
孟祥麗是中化農業有限公司的高級工程師。今年薛耀輝的合作社打算種植670坰功能性玉米,其中170坰地的玉米可以被合作社的養殖系統消化,剩下的500坰已經跟中糧集團以高于市場價8分錢的價格簽訂了收購合同,但是這8分錢可不好賺。
薛耀輝:咱們有個嚴格的質量標準,就是說你看它每一項的標準,就是我們要達不到這標準,人家可能就是說有條件拒收了。
為了保證自己的玉米能夠達到中糧的標準,薛耀輝專門以一坰地150元的價格把孟詳麗請來把關,但是化肥一下子減了四分之一,這也讓薛耀輝的心里打起了鼓。
薛耀輝:原先這么大的含量我用這么多的量,你現在用1600斤怎么辦?
孟祥麗:我告訴你,現在這1600斤,我就這么說,現在這1600斤里頭跟老百姓平時用的2000斤根本不差,咱們這個肥效完全夠800公斤滿足一晌地的需求。
作為一個土壤工作者,孟祥麗堅持拒絕薛耀輝的要求是有原因的。
孟祥麗:現在土地中的有機質從之前的5已經降到了0.5,土壤已經生病了,它不是健康的土壤了,如果我要再這樣加進去的話,有機質變得會越來越少,板結會越來越多,十年,二十年之后,一點都不夸張地說,可能二十年之后我這塊土地上產不出糧食 了。
薛耀輝最終還是被孟祥麗說服了,他向記者坦言,跟土地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自己,已經覺得越來越不會種地了。
薛耀輝:有些數據,有些支撐,有些測土配方,這些東西都是科學性的東西,一定要遵循這個事,現在不是單單說產出多少糧食,多少東西,就是你一定要保證這個產品的質量的問題,這種質量我一定完全達標,現在最主要是這個。
“質量必須達標”已經成了薛耀輝現在的口頭禪,由于今年跟中糧的訂單簽得晚,合作社里的一些成員已經備好了種子。但為了達到訂單要求的質量,薛耀輝還必須花錢把農民手中用不上的種子收回來,這一塊的支出就將近20萬塊錢。
其實,玉米混種是現在非常流行的一種方式。和村民們一樣,土生土長的薛耀輝,以前種地時也沒這么計較,一塊地里也會有三、四個品種。但今年訂單簽的是高淀粉玉米,如果混種,玉米授粉時就會雜交,這將直接影響到質量,最終會影響到價錢。因此薛耀輝越來越注重質量的問題。
楊屹巍是吉林省公主嶺市農業局的局長,在他看來,玉米市場從政策市向市場化定價的轉變,對于高質量玉米將會有較高的需求,當地農戶也必須積極控索調結構、轉方式、找市場,才能迎來陣痛后的新生。
吉林省公主嶺市農業局局長 楊屹巍:公主嶺的玉米不是賣不出去,主要是玉米的價格問題,一定是要求好的玉米的質量,賣出好的價錢。
半小時觀察:玉米怎樣種才能有“錢景”?
目前,我國玉米出現過剩,盡管有大量替代品進口等原因,但根源還是結構性的,“大路貨”多,優質專用品種少。因此,規模經營做強就離不開對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有人賠得傾家蕩產,就有人賺得盆滿缽滿。加快土地流轉,推動適度規模化種植,通過大幅度降低玉米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種玉米照樣能賺錢。對于身處“黃金玉米帶”的種糧大戶來說,這也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
責任編輯:肖舒
- 我國首個中央直管國家公園管理機構正式建立2017-08-19
- 閩東北五市一區強化區域旅游合作 推動優勢互補2017-08-14
- 網絡直播或成千億產業 將是東北輕工業新支柱?2017-07-12
- 4月發改委共審批核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2個2017-05-18
- 俄羅斯女孩嫁東北男子 22歲俄羅斯新娘顏值高 不在乎男方無房無車2017-03-29
- 《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昨上映 成福州影院“新寵”2017-02-04
- 激萌!《東北往事》曝甜馨“說書”版預告2017-01-29
- 安吉貢獻雞年第一首神曲!《東北往事》曝新MV2017-01-27
- 小伙持刀搶劫后潛逃東北挖煤24年:沒睡過一天安穩覺2017-01-16
- 寶馬發動機扎根東北 黑土地如何打動“德國心”2016-12-15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