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不少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紛紛上漲,各銀行之間打響“理財收益戰”。
據澎湃新聞記者了解,銀行理財收益率超過5%已不算罕見,有股份制銀行在6月1日新推出的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已達6.05%。
上海一家建設銀行網點內,一位理財經理對前來咨詢理財業務的客戶表示,最近理財產品賣得比較好,最好通過手機銀行等移動客戶端操作購買,“一般都會秒殺掉的,要靠搶。”不過,這些需要靠搶的產品,年化收益率最高也沒有超過4.65%。
澎湃新聞記者從走訪中發現,工商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與建設銀行差別不大,一般在4.5%左右。而相比這些國有大行,一些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更高,同時漲得也更快。
收益率繼續上漲,短期理財收益率漲速更快
光大銀行一位理財經理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近兩個月,理財產品收益率確實在持續上漲,但在向客戶推薦產品時,并不建議將理財資金全部投向較長期限的產品。
在上海一家浦發銀行網點,其現在主力推廣的都是銀行自有理財產品。這些產品的認購起點金額均為5萬元,年化收益率從3.5%到4.95%不等。不過,年化收益率4.95%的是一款新客專享產品。
從張貼在這家浦發銀行門口的公告欄上可以看出,理財產品的“預計年化收益率”一欄不斷被新的貼紙覆蓋,而數字也是越來越大。
目前這款理財產品四個月(123天)期限和一年(389天)期限的預期收益率均為4.75%。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胡志挺 圖
據該行一位理財經理透露,有一款收益率較高的在售產品,“5天后,預期收益率四個月(123天)期限的會上調到4.85%,一年(389天)的變成4.8%。”而目前,這款產品四個月(123天)期限和一年(389天)期限的預期收益率均為4.75%。換而言之,這款產品在5天后將呈現“倒掛“現象,投資期限較短反而收益率更高。
除此之外,從南京銀行6月2日發售的多款理財產品來看,多款91天和35天的非保本產品預期收益率均達到了5%,最高收益率達到了5.20%。一些投資期限較長的產品收益率反而不及這部分短期產品。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表示,這種“倒掛”現象并不少見,但又不能說是正常現象,主要是短期流動性偏緊,而中期又不確定等因素造成的。“今年以來存款增速放緩,目前又臨近半年末,去杠桿背景下考核因素影響增強,因而短期收益率可能還會有所上升。”
“花式”理財業務頻出,高收益產品限時限購
為了吸引更多的客戶,銀行在提高理財產品收益率的同時,也推出了不少“花式”理財產品。
各大銀行都有新客專享的理財產品,比同類型產品要高出20至45個BP。不過新客專享產品都會有相應的購買限制。以中信銀行兩款“樂盈穩健”系列的“新客戶專屬”產品為例,期限都為92天,預期年化收益為4.9%和5.0%,分別對應5萬元和50萬元的認購起點金額。
據前述浦發銀行理財經理介紹,一款在售的新客專享理財產品,“收益率馬上要調整,將會超過5%”。不過,雖然該產品認購起點金額較低,僅為5萬元,但其有30萬元的人均購買上限。
專屬類產品并非只有新客一種,大到各類節假日、小到某天的特定時間段,都可以被銀行拿來包裝成定制理財產品。
六一兒童節期間,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也推出了許多高收益理財產品。光大銀行的兒童節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75%,民生銀行則打出了“喜 迎 六一,安 享 未來”的口號。
6月2日晚間,有華夏銀行相關人士在朋友圈曬出一款“手機夜市專屬”產品。該產品的發售日期為6月6日和6月7日,認購起點金額為5萬元,限購300萬元。這款產品分90天和182天期限,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為5.0%和5.1%。不過,客戶只能在每晚20點至22點進行購買。
公開數據顯示,“五一勞動節”和“母親節”期間與之關聯的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為4.64%、 4.58%,在當時也都大幅領先于全市場產品的平均收益。
銀行體系短期流動性緊縮是必然現象
6月已至,央行二季度MPA(宏觀審慎評估)大考臨近,強監管、金融去杠桿等疊加效應使得整個市場呈現資金緊張的現象。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飛漲也進一步體現了銀行對于資金的渴求。
自2017年以來,隔夜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報價從2%左右上升至2.79%,7天Shibor報價從2.4%左右升至2.88%,一年期Shibor報價從3.4%左右升至4.38%左右,Shibor的全線走高態勢凸顯了當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進一步緊縮。
央行曾在5月25日表示,已關注到市場對半年末資金面存在擔憂情緒,考慮到6月份影響流動性的因素較多,擬在6月上旬開展MLF操作,并擇機啟動28天逆回購操作,搭配好跨季資金供給,保持流動性基本穩定,穩定市場預期。
市場普遍認為,銀行理財收益走勢并不會因6月MPA年中考核臨近而出現大幅調整。
2017年3月以來,銀監會連續下發8份文件,要求開展“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專項治理工作。銀監會一季度經濟金融形勢分析會議則再次強調,銀行業重點防范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規范交叉金融業務等重點領域風險,并要求加大治理金融亂象,做到全面排查,列出清單,逐一整改。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業研究室主任曾剛向澎湃新聞指出,收緊流動性本就是去杠桿的必然條件,去杠桿的核心就是去掉多余的流動性,所以這個過程中整個金融體系包括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以及利率暫時上行是必然的現象。
從中長期流動性來看,曾剛認為這并不值得擔憂。“隨著這個流動性收緊,利率上行,過去一段時間銀行多加出來的部分杠桿的存量到期之后,流動性肯定會降下來。”曾剛表示,中期利率適度下行可能是一個比較正常的結局,但是在目前的窗口時期,利率上行、流動性收緊是很正常的。
曾剛預計,過了二季度末,整個市場應該開始逐步好轉。
責任編輯:肖舒
- 銀行理財年末“翹尾” 收益率普漲2017-01-20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