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蛟龍”152次成功下潛 中國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中新社北京6月24日電
6月23日早晨,搭載著“蛟龍”號的“向陽紅09”號船返回位于山東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從中國南海、西南印度洋,再到世界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歷時五年、已經成功開展152次下潛的“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階段海上調查工作圓滿結束。伴隨著中國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中國深海調查能力也成為世界最先進的國家之一。
“蛟龍”號:中國自主研發的獨特之路
“可以說‘蛟龍’號走出了一條中國自主研發的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獨特之路”,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主任、“蛟龍”號研制總體組組長劉峰對中新社記者說,“蛟龍”號早在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了載人深潛的實際應用能力,并要求研發成功后能立即投入使用。這就需要科學家和工程師的緊密配合,在“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發成功后,“蛟龍”號第一次下潛在中國南海開展,2012年“蛟龍”號成功完成了7000米海試后,2013年立刻投入試驗性應用。
截至目前,“蛟龍”號已先后在中國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太平洋海山結殼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調查區、西太平洋雅浦海溝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開展了152次成功下潛。作業覆蓋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區域,深海科技成果豐碩,獲取了海量珍貴視像數據資料和高精度定位的地質與生物等樣品。
國家海洋局副局長孫書賢對記者表示,五年來,“蛟龍”號獲取豐富的載人深潛調查成果,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深海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成熟的“蛟龍”號作業模式、成套的安全保障制度體系及一批新成長起來的專業潛航員與技術保障隊伍,推動著中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深海”的戰略宏圖,同時也標志著中國載人深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蛟龍”號成功的試驗性應用,為“蛟龍探海”重大工程的實施奠定了基礎。
中國深海技術實現重大突破
在中國“十三五”規劃中,“蛟龍探海”是165個重大工程之一,也是海洋領域的四個重大工程之一。中國的深海技術已實現重大突破,以“蛟龍”“潛龍”和“海龍”這“三龍”為代表的深海勘探技術裝備體系基本形成。除“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中國還有“潛龍”號無人無纜潛水器、“海龍”號無人纜控潛水器等大型深海高新技術裝備。
今年2月,中國自主研發的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潛龍二號”在大洋43航次海上作業取得成功后,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表示,這標志著“三龍”技術裝備全面進入業務化應用階段,極大地提振了中國自主研發重大深海裝備的信心和決心。“三龍”系統的應用與發展,對于助力中國深海科學研究走向國際前沿,提高中國在國際海域的話語權,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實現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目標,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劉峰對中新社記者說,除以“三龍”為代表的深海高新技術裝備外,未來中國還要發展用于深海鉆探的“深龍”,應用于深海資源開發的“鯤龍”,以及進行深海大數據收集分析的“云龍”,并建造支持深海作業的“龍宮”,打造深海調查船隊。2030年,中國的“七龍體系”將推進中國邁入世界深海強國。
中國深海空間站建設進入立項論證階段
各國在深海領域的資源競爭日趨激烈,國際海域作為中國未來戰略發展空間和戰略資源來源尤為重要,占地球面積49%的深海顯然是重點關注的區域之一。
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提出,要建立深海空間站,開展深海探測與作業前沿共性技術及通用與專用型、移動與固定式深海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孫書賢透露,中國深海空間站的建設目前已進入論證立項階段,但還沒有啟動實施。
責任編輯:趙睿
- 蛟龍號最新消息 蛟龍號采集大量海底生物樣品 未知物種有哪些?2017-06-06
- “蛟龍”號將5潛太平洋雅浦海溝 2017-06-04
- 蛟龍號海底遇到了什么?泡沫怎樣成硬塊 200米水下一片黑暗?2017-05-26
- 蛟龍號下潛4811米捕獲一紅色巨型生物 圖片曝光令人瞠目結舌2017-05-24
- 下潛4811米 蛟龍號挑戰世界最深處首潛告捷 蛟龍號最深能潛多少米2017-05-24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