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與解脫
死亡成了這些病人,離開醫院的唯一路徑。
李鳳英去世前兩天,已經有發熱感染的癥狀,醫院通知家屬建議轉院治療,否則可能危及生命,但家屬給的回復是:“不轉院,就在這治療,該怎么治就怎么治。”
李鳳英是河北人,只有一個女兒,老伴九十多歲了。住院的十多年里,大多數時間不能自理,醫生反復給李鳳英的女兒做思想工作,但她始終不愿把母親接走。她有自己的苦衷,自己要上班,還得照顧父親,再也無力照顧母親。“接回家去,肯定活不了多久”。
自2013年以來,李鳳英出現至少三次肺炎,“經過我們的治療,好歹還救過來了。”劉主任說,每次家屬都不同意轉院,承諾所有責任他們自己承擔。醫院沒有辦法,只能遵從家屬的意見,和家屬簽署責任協議,“不知道簽了多少次”。他們還要求,醫院不得使用插管、除顫等可能有創的搶救措施。
一年前,李鳳英的女兒提前聯系好了壽衣店,把壽衣的錢都交了。她給醫院的說法是“就是死在這,也不可能轉走”。
6月21日李鳳英去世,她的死沒在病人中掀起什么波瀾,病友以為她轉院了,或者接回家了 。
一些人的離去甚至比李鳳英更加痛苦、更加缺少尊嚴。
徐風澤是被“活活疼死的”。他在安定醫院住了12年,如果不是因為癌癥,他也許會住更長時間。
被癌癥折磨了一年左右,2012年9月,徐風澤“如愿”走了。“大夫,難受,疼,不想再這么活下去了。”在難以忍受的疼痛下,徐風澤多次表達生命早點結束的想法。他的體重從患癌癥前170斤,下降到110斤,面部明顯的縮腮。
癌癥使得徐風澤整個泌尿功能都受到影響,腫塊將泌尿系統遮住,下體腐爛,反復流膿,渾身散發著惡臭。即使天天擦拭,也清除不了。
為了照顧他,病區給他專門安置了一個病房,主管醫生和護理人員輪流給他去擦洗換尿,進行化膿處理。一旦有緊急情況,還會聯系積水潭醫院的大夫來查看病情。
徐風澤剛剛患上癌癥時,家屬帶他去綜合醫院看過,但是沒有選擇積極的治療方法,反而又送回安定醫院,像是“選擇性放棄了這個病人”。
患病期間,幾個家屬開始互相推諉。主管醫生張磊記得,曾經有幾個月時間,家屬拒絕接聽醫院電話,醫院不得不向家屬施加壓力,告訴他們,這是遺棄病人,要負法律責任。家屬迫于壓力,才不得不來。
“如果通過手術的話,是可以延長他的壽命的。”張磊回憶說,后期的半年時間,基本上沒有有效的治療措施,在醫院處于臨終關懷的狀態。病人基本躺在床上,也動不了,在痛苦中離去。
死亡本不應該在安定醫院出現,它是北京市為數不多的沒有太平間的醫院。通常情況下,病人出現其他疾病或者需要搶救的話,由家屬同意轉往其他綜合醫院。
“不是直系親屬或者監護人,你簽的字無效,我們轉過去人家醫院也不敢收,只能在這等死了。”姜濤看著天花板,有些無奈地說。
“出不去”與“住不進”
如果能及早接回家治療康復,不敢說能夠恢復正常,但是要比現在好很多。張磊覺得,長期住院實際會對部分病人的康復不利。
照顧了王章濤8年,張磊發現,因為長期住院,和別人缺乏交流,王章濤對于正常的社會道德觀念在減弱,原本人該持有的尊嚴開始缺失,會撿、要、偷別人的東西。
“這些不是精神病癥狀。首先病人拿東西是出于他自己的本能,有吃好東西的意愿,但是他自己的東西匱乏,沒有,那么他可能會想其他的辦法。”
社區康復匱乏、家庭支持不足等因素使得精神病人被視作累贅,被“遺棄”在了醫院。按照《全國精神衛生工作規劃(2015—2020年)》,對于救治難的問題,推行“病重治療在醫院、康復管理在社區”的服務模式。
不過,目前社區康復體系還沒建立起來或沒有完善,無法讓患者在院外得到有效管理,并通過康復訓練逐步恢復生活技能、社會技能,從而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姜濤舉例說,國外分裂癥的病人,出院后不直接回家,社區有康復機構。病人每天在那兒像上班一樣,做些康復訓練,做手工、學一些樂器。
另一方面,病人長期住院影響醫院床位的流轉。安定醫院定位的職能是急重疑難病人,由于這些老病人不出院,其他的急重危難的病人就得不到治療,流竄到社會可能更危險。
“可憐,當然可憐”
這些年來,醫院一直在做家屬們的思想工作,尋找那些失聯的家屬,幫助這些病人回歸家庭和社會。
2009年,安定醫院的醫生按地址找到病人劉志成的表姐家,從下午六點等到晚上十一點,五個多小時,她死活不開門。有一次電話打通了,他表姐說:“我們就沒這個親戚。”
醫院去過天津,帶他到戶籍所在地。當地派出所查詢發現,劉志成的戶口已經遷出,但沒有遷入地。這意味著他的戶口也被注銷了。“如果還有戶口,也許能送入當地民政部門的精神病院”。
病人歸家的路很長,崎嶇難行。姜濤陪同病人去過遙遠的農村、閉塞的山區,最遠到了寧夏。當地派出所、民政部門都不配合,基本都是怎么送去的怎么送回來。“上次我們送一位病人回家,村主任叫村民把我們給圍了,不讓把病人留下。”
每年,醫院都會集中清理,病區上報給醫務處,醫務處去聯系,但每次都沒什么動靜。“現在每年還在做這個工作,但是已經成為一個程序了,結果不重要了。”
“可憐,當然可憐。”在這里工作了31年的楊護士很同情像劉志成這樣的老病人。“他們也需要去逛商場出去玩,他們有這種欲望。”
楊護士記得,以前帶病人去十三病區附近的小商店逛一圈,他們高興得像個孩子。
而在每個周二和周日的下午,回家的渴望會被刻在門上。探視還沒開始,病人們早早地趴在那里,向外面張望。
(除醫務人員外 文中人物皆為化名)
本版文/本報記者 鄭林 實習記者 覃鈺鈺
供圖/安定醫院
責任編輯:肖舒
- 北京今年前10個月僅成交2萬套新房 創10年新低!2017-11-01
- 剛剛樓市發出一顆信號彈:租房落戶又進一步!2017-11-01
- 北京住房租賃平臺上線 為租賃當事人提供6項服務2017-10-31
- 北京住房租賃新政今起實施 監管平臺將加快出臺2017-10-31
- 今晨北京氣溫接近0℃ 明后天最高氣溫回升至18℃2017-10-30
- 擇校“退燒” 北京實現就近入學破解“小升初”亂象2017-10-26
- 向價格壟斷說不!北京出臺快遞業價格行為規則2017-10-26
- 北京養老地圖出爐 機構數量超490家定位多高端2017-10-26
- 《英雄聯盟》全球首次音樂節11月3日落地北京水立方2017-10-19
- 賞紅正當時 北京北郊紅葉變色率已經超過50%2017-10-16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