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年人日常生活面臨風險:出行不便 用藥存誤區
調查動機
今年入夏以來,一些地方出現獨居老人遭遇安全問題的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老人在生活中會遇到哪些安全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法制日報》記者展開了調查。
□ 本報記者 杜 曉
□ 本報實習生 涂陳昊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逐漸臨近,老人的安全問題日益引人關注。
《法制日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老人在生活中面臨不少安全風險,需要社會各界予以更多關注。
獨居老人不舍得扔過期牛奶
獨居老人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由于獨自一人居住,身邊沒有子女或者其他親人,獨居老人面臨的潛在安全風險更多。
前不久,記者前往江西省南昌市新建縣探訪親友,見到了一位姓劉的老奶奶。劉奶奶今年86歲,是位獨居老人。
劉奶奶告訴記者,老伴兒幾年前因心臟病去世,兩個女兒都不在身邊,自己一個人生活。
記者走進劉奶奶居住的不到90平方米的房子里,聞到一股不太好的氣味,再往里走發現地上墻上全都是灰塵,客廳里堆放著老人平時拾到的塑料瓶和硬紙箱,廚房灶臺上的碗里裝的是老人中午吃剩下的一點青菜。
“我每天就吃兩餐飯,上午一頓下午一頓,晚上就不吃了。冰箱我都給停掉了,不用放什么菜,吃一頓炒一頓,還省了開冰箱的電。我每個月就指著低保和收廢品掙的錢。”劉奶奶指著墻角已經開了箱的牛奶說,“這是女兒過年來看我時買的,還沒有喝完。”
記者告訴老人,牛奶已經過期了要扔掉,老人顯得不太高興,“丟什么丟,又沒壞,還可以喝,沒事”。
在老人的房間里,記者發現,在所有電器里,只有空調是比較新的。
“空調是以前買的,一般都是老伴兒開,我不知道怎么開。上次開了空調,把我熱得要死,可能是空調壞了,壞就壞了,反正有電扇就行。”劉奶奶說。
老人的臥室里只有一盞吊扇在嘎嘎作響,房間十分悶熱,記者待了不到10分鐘,全身都濕透了。
“會碰到偷東西的嗎?”記者問劉奶奶。
“我這沒什么偷的,全都是破破爛爛的東西,小偷不會來。”劉奶奶說。
“萬一生病了怎么辦?”記者又問劉奶奶。
“我現在倒沒什么大病,發燒感冒一兩天就能好。但是現在真是老了,看不清也聽不清,真要遇到什么大病還真是危險。”劉奶奶說。
下午3點,老人從水龍頭接了一瓶水,背上空的麻袋,頂著烈日,又出去撿廢品。“越熱的天喝飲料的人越多,撿得也就越多。”劉奶奶說。
等劉奶奶離開后,記者敲響了老人鄰居的門。
鄰居王女士告訴記者,老人平日里不怎么說話,甚至見面都不打招呼。
“自從老伴兒走了以后,她就不說話,每天就是撿廢品。有一次看到她好幾天沒出來,挺著急的,怕她出事就去敲她家門,沒反應。沒辦法,我就叫來開鎖的把門打開,發現她在里面算瓶子,滿屋的廢品,氣味非常難聞。有時候居委會的人想進來慰問一下都找不到人,她聽不見又看不清,子女又不在身邊。當時居委會的人勸她去敬老院,她偏不去。現在就成了這個樣子。”王女士說。
當記者問到周邊治安狀況如何以及對老人會不會有什么影響時,王女士告訴記者,“這附近還挺安全的,沒有聽說什么偷搶事件,而且社區民警經常來家里詢問情況,這方面倒不存在什么問題。”
老人出行用藥均面臨風險
除了獨居老人的安全問題,《法制日報》記者發現,一些老人在街頭的安全也不容忽視——老人在出行方面不如年輕人方便,隨之而來的是安全風險增大。
在北京市朝陽區街頭,記者采訪到張大爺。張大爺今年74歲,退休前是位教師。幾年前,張大爺從樓梯上摔下,導致左腿骨折,至今走路一瘸一拐。
“我覺得現在行人過馬路的時間不夠,才半分鐘。我每次過馬路的時候,還沒走到路對面,交通信號燈就變了。希望能夠把交通信號燈的時間稍微延長一些,或者弄一個行人專用通道,最好是有扶手的那種。”張大爺說。
張大爺告訴記者,“有些人行道特別窄,根本不能兩個人并排走”。
北京市私家車主陳先生告訴記者,現在有了老年人代步車,老人出行的安全隱患更加嚴重。很多老人開著三輪或者四輪的電動車,后面帶著老伴兒,在道路上不遵守交通法規,隨意闖紅燈。
“我上次差點撞到一位騎電動車的老人,幸好剎車踩得及時,要不然后果就嚴重了。關鍵是那位老人自己闖紅燈,然后還反過來罵我我不會開車。我也很無奈。”陳先生說。
家住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路小區的李女士和父母住在一起,她告訴記者,地鐵和公交車上老人專座還是偏少。而且有時候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地鐵站升降電梯沒有開通,坐輪椅的老人只能走扶梯,特別不方便而且不安全。
老人身體同樣不如年輕人,服藥是家常便飯。《法制日報》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老人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和排泄等功能減退,所以其不良反應發生率是青年人的2到3倍。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由于專業知識欠缺,老人使用藥品仍存在一定誤區。
家住北京市豐臺區華源一里的趙奶奶今年78歲,患有高血壓,一直在服藥。
趙奶奶告訴記者,自己吃的藥還是幾年前醫生開的處方,這幾年一直沒變過,病情并沒有明顯好轉的跡象。
北京一所三甲醫院的醫生告訴記者,心血管疾病特別是高血壓疾病需要長期的治療,但是也需要定期到醫院檢查,如果長時間服用一種藥,會導致身體產生耐藥性,這種藥不僅不生效,反而有副作用。盡量是多種藥復合使用,千萬不能一種藥吃到頭。
制圖/李曉軍
責任編輯:肖舒
- 印度一百歲老人在被男子強奸后死亡 老人是該地區最年長的女性2017-11-02
- 福銀高速路上現獨行老人 兩地警方接力助其回家2017-11-01
- 臺灣前十大企業風險結果出爐 競爭加劇位居首位2017-10-27
- 老人送公交司機一盒現金2017-09-30
- 福州今年將新建11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017-09-27
- 《二十二》揭開民族創傷記憶:不仇于過往 不忘于歷史2017-09-07
- 1至7月廈門口岸化妝品出口遠銷南非獲佳績2017-08-23
- 臺灣也卷入毒雞蛋風波 食安風險再敲警鐘2017-08-23
- 遺囑之爭多源自巨大利益 遺囑到底應該怎么立?2017-08-20
- 平潭片區創新舉措全國首創55項 數量居全省首位2017-08-14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