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不要認為有父母參與的相親就是時代的倒退”

      劉英蓮有8本“花名冊”,翻得快散架了,用透明膠粘上。里面記錄著單身男女的基本信息,女的6本,男的2本。這還只是最近這些年的“存貨”,以前都用腦子記。有些對終身伴侶的要求簡化成一串數字和幾個漢字,寫在劉英蓮某張病歷單的背面,夾在本子里,形成時間的褶皺。

      剛開始記錄時,她每年能介紹成功四五十對,到了去年只成功了7對,今年到目前為止才說成2對,越來越難。

      “人家的眼睛跟我不一樣了,我看著配的不一定能成,看著不搭的倒成了。”劉英蓮的搭配原則很簡單,高的配高的,矮的配矮的,美的配美的,丑的配丑的。

      本子上最小的是1995年出生的,也有75歲的老人想找個伴兒。有的寫明自己有正式編制,有的是共享單車采購員。有人要求對方不要太胖,有人點名姓何的不要,有人專門要屬羊或者屬鼠。

      “現在的人太挑了”。劉英蓮19歲時第一次給人介紹對象,那是她新婚第二年,在廠里正洗頭發,碰到同事在一旁洗衣服。她跟他開玩笑說,“你去找個人就不用自己洗衣服了。”對方也開玩笑“那你給我找一個啊”。

      回家正好遇到租戶的女兒,約出兩人,沒想到半年就成了,生了兩個女兒,賺了很多錢,直到現在還會提著人參來看她。

      那是上世紀60年代,革命的禁欲主義或領導的阻止使年輕人大多沒能談戀愛,考慮“個人問題”會被視為小資產階級情調和革命意志的衰退。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孫沛東在研究這段歷史時,發現當時大齡姑娘的不幸身世尤為引人關注,以至于連中共中央也指示各級地方黨組織做好“紅娘”。

      正是這種被拖延后的戀愛與婚姻生活,使得這一代父母對子女的婚姻有著非同尋常的急切與焦慮。1970年知青回城大潮中,不少已婚知青的家庭被這波大潮沖成碎片,西雙版納農場5天內有3000對知青夫婦集體離婚。1980年《新婚姻法》頒布后,中國出現第一次離婚潮;1978年以來中國的離婚率一直處于明顯的上升態勢。

      那個年代,劉英蓮善于勸服別人。有個離婚帶著女兒的女士來找她,劉英蓮給介紹了一個,女人嫌男的太瘦,穿衣服難看,劉英蓮說“你去照顧他,他就胖了,你多買幾件好的衣服給他”。她覺得這個男的老實,可信,一直給女方留著。劉英蓮問孩子愛吃什么,孩子說愛吃泡泡糖,她就讓男方買了5包,叫一聲“爸爸”就給泡泡糖吃。

      后來兩人成了,女兒一直叫他爸爸。女兒出嫁時,繼父給了她車子房子。這個故事一直被劉英蓮當作撮合好事的典范。

      作家野夫曾用“廢墟上生長出來的好時光”來形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黃金時代。“那段時光留在每個過來人心底里的,是久緊復蘇的浪漫人性和絕美的純情。”

      1979年,中國觀眾在一本叫做《大眾電影》雜志的封面上第一次公開看見擁吻劇照,轉年《廬山戀》就出現了中國影史第一吻,女主角張瑜在男主角郭凱敏臉頰上蜻蜓點水般的吻,掀起了全國青年男女模仿的大熱潮。

      那時,每到春節,劉英蓮狹窄的單位宿舍總是站滿了請她說媒的人,宿舍堆著雜物,電扇也只能放在床腳,兩個人進來,另外兩個人就得出去。她不收錢,說話也實在,人們樂意找她。

      前不久當地的媒體報道了她的故事,有人尋著報紙找到她工作的那間小屋子,她心里很怕,“我不敢亂介紹,他說自己是好的,里面是壞的,裝在肚子里,誰知道。要是不好了,到這邊鬧一下,我的臉要丟到哪里去。”

      她傾向于相信那些跟隨父母來相親的孩子。《中國式相親》的90后女嘉賓石榴分享自己的錄制體驗:“婚姻是一場雙向選擇,面對將自己物化的人,我們一直有權利說‘不’,我們這代的擇偶標準是性格、學識、理想、顏值,是否趣味相投。上代人選兒媳女婿的標準,大概就是姑娘得能干活守婦道,小伙得有車有房有責任感,兩代人婚戀的沖突一直都在,而且 99%都不在節目里,而是在生活里。”

      劉英蓮說,以前的人找女的喜歡找胖的,大屁股會生男孩,現在的人喜歡找瘦的;以前的人進門時很害羞,不敢進來,現在的人給她打電話,上來就是“有男人嗎?給我介紹一個!”很直接。

      “現代人不好說服了。”曾經有4個小青年明確請劉英蓮介紹有錢的女士,她說“要錢自己去賺”,最終也只說服了一個人。

      人們對相親的態度從扭扭捏捏走向光明正大,相親類節目的火爆足以佐證。1988年山西電視臺播出的《電視紅娘》,被稱為“相親類節目的鼻祖”。湖南衛視1998年播出的《玫瑰之約》開啟了婚戀節目收視熱潮先河。婚戀交友類節目在2010年達到白熱化狀態,這一年江蘇衛視《非誠勿擾》一炮而紅。屏幕上的男女糾葛成為人們對相親態度細微變化的公開史料。

      《中國式相親》節目監制劉原表示:“不要認為有父母參與的相親就是時代的倒退。確切來說這是一檔關于婚戀問題的代際溝通類節目,做這個節目的初衷有兩個,一是促成良緣,二是加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代際溝通。”

      也有學者站在父母這隊,認為西方的自由戀愛存在很大的風險和盲目性,一個 20多歲的年輕人的智力、見識、閱歷,并不足以支撐他們正確把握戀愛和婚姻,需要父母提供參考建議和經驗。

      “我要的是西紅柿,千萬別給我胡蘿卜”

      中元節(俗稱“鬼節”)前后是劉英蓮“生意”的淡季。她得以有大段時間坐在昏暗的房間里刺繡。

      整個工藝美術廠早已倒閉,玻璃破碎,墻壁生出新草。劉英蓮的“工作室”藏身在幾間空房的背后。這間舊屋的房頂已經沒了,臨時性地搭了鐵皮,夏天尤其炎熱。屋里還有一口老井,能用來打水灑在水泥地上,“井不見天,不能喝了。”

      劉英蓮的眼鏡搭在鼻梁上,正在專心繡一個桌裙上的麒麟。屋里只有蝴蝶牌縫紉機穩定的轉動聲和繡針穿透布料“嘣嘣”的聲音。

      “繡這個按照紋路,該怎么做就怎么做,很單純。”劉英蓮偶爾抬起頭,“介紹對象沒那么單純,要想啊。”

      她和這間屋子都秉持著一些傳統,比如不可以試婚,“會害死女的”;“相處最少要一年”;“要假裝生氣考驗對方,看他對你好不好”;“兩人差四五歲最好,能照顧”。

      她痛恨離婚。“以前有婦聯說服,現在世界變亂了。”她愿意看見介紹的人手拉手走到街上,“看到兩個人好,我就高興”。盡管很多早年介紹的夫妻已經記不起她了,她也忘了他們。

      “現在的年輕人浮躁,沒有耐心,喜歡走捷徑。明明對現狀挺滿意,看到別人更好,就不淡定了,喜歡比較,還貪心。”袁圓說,以前的人用手機、電腦、衣服,壞了還想要去修一修,感情也是,會調整適應對方。現在稍微不滿意就想換新的,以為還會有更好的出現,“其實人和人之間是沒有可比性的,有的人奮斗一輩子還不如別人生下來好。”

      袁圓從小就具備一雙善于發現“誰喜歡誰”的眼睛,愛看愛情片,有多年的幼兒教育經歷,“撮合單身男女和應付小朋友都差不多,要找到方法,有時棍棒和大錘都打不開它,一把小小的鑰匙,扭一下就開了。”

      她說,無論社會發展到什么程度,婚姻還是基礎單位,很多年輕人對婚姻的認識不夠,抱著完美的態度,按照別人的期待去找。“很多人覺得自己很不錯,對我說,‘我要的是西紅柿,千萬別給我胡蘿卜’。”

      她的老板范陽君覺得,婚姻的本質是尋找可以共同成長的伙伴,不是簡簡單單的激情關系,而是兩個人互為彼此成長過程的伙伴,各取所需。

      他們發現,爸媽很恩愛,擁有愛的能力的人往往很容易“脫單”。有些人希望“你應該先來愛我,我才去愛你”,還有人自身條件有限,還不愿意降低標準,這些往往容易“剩下”。

      不過那些已經學會獨自生活的年輕人認為,如果婚姻一開始就是一種妥協,那生活并不見得就會變得容易一些。

      一位專門審理離婚案件的法官發現,催著你結婚的,和趕著你離婚的,往往是同一批人。很多少女年齡的少婦在法庭上沖自己父母哭喊“當初讓我跟他是你們,現在讓我離婚也是你們”。

      而針對婚姻中出現的問題,目前國內也缺少具有完整系統和行業標準的婚姻咨詢,這個在西方國家已經普及的咨詢方式,在國內多是打著各種旗號的變相收費。

      知乎上“該不該和自己不喜歡的相親對象步入婚姻”的提問,獲贊最多的答案之一是:“你去查查別人離婚的故事,會發現在沒有愛的情況下結婚,多少人根本堅持不下去。結婚不是結束,而是另外一個紛繁繞雜的開端,你們要開始朝夕相處,一起做很多其實遠遠談不上令人享受的事,比如買房子裝修房子,比如融入對方的家庭孝敬對方的父母,生孩子給老人送終,等等這些,如果沒有你對這個男人很多的愛,根本堅持不下去。”

      文藝青年對世界說,“我亦只有一個一生,不能慷慨贈予我不愛的人。”“曾以為世界上最糟糕的事,就是孤獨終老。其實不是。最糟糕的是與那些讓你感到孤獨的人一起終老。”

      劉英蓮多年的經驗也發現,那些遵從父母之命結婚的,往往容易離婚。

      對于正在崛起的年輕人,二三十歲忙著投身學習和工作。將時間交給教導和雇傭他們的人,剩下的則用來自我提高,他們學習新的技能、展現自己的方方面面,旅行、搬遷、建立人際關系網絡,贏得聲譽、晉升,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然后,循環往復。

      對于有20萬年集體生活經驗的人類來說,開始有人將個人放在社會的需求之前。《單身社會》里提到,選擇單身改變了人們自身以及對親密關系的理解,影響城市的建造和經濟的變革,改變了人們成長與成年的方式,也同樣改變了人類老去與死亡的方式。

      許多人并不知道,愛給人介紹對象的劉英蓮30歲出頭就離了婚,因為丈夫不斷的外遇并因重婚罪判了刑,“我差點自殺。”

      她自此選擇獨身,把精力放在說媒和刺繡上。談起往事,見過無數單身男女的眼睛里涌出淚水,像兩汪淘不干的老井。“我要是50多歲就好了,現在沒什么用了,快要死了。”

      善于描寫愛情的女作家李碧華說,這便是愛情:大概一千萬人之中才有一雙梁祝,才可以化蝶。其他的只化為蛾、蟑螂、蚊蚋、蒼蠅、金龜子。就是化不成蝶,并無想象中的美麗。

      袁圓做了多年紅娘,成績斐然,不過她從業以來最大的困惑并不是如何找到一個男人或女人結婚,而是在千千萬萬人中找到那個配對的人之后,如何獲得最終的幸福。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部分人名為化名)

      責任編輯:肖舒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亚洲国产婷婷香蕉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址|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噜噜亚洲a|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AV综合波多野结衣 |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午夜无码久久久久软件|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亚洲天堂一区在线|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综合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网站日本片|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亚洲首页国产精品丝袜|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永久男同|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天堂ⅴ无码亚洲道久久|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亚洲av最新在线观看网址| 校园亚洲春色另类小说合集|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人人| 亚洲精品夜夜夜妓女网|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18亚洲男同志videos网站|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v|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写真|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中文|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