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評論 | 快遞都有了隱私面單,為啥有些機構還以公開透明的名義讓公民信息裸奔?
近日,有媒體報道,不少高校近幾年在公示國家獎學金候選人或獲得者名單時,均披露了學生完整的身份證號碼。除此之外,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在公示相關信息時,也泄露了民眾的個人信息,包括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等等。如此公開個人信息是否妥當?
多地高校獎學金名單公示泄學生隱私
據了解,河海大學、廣西民族大學、西安音樂學院等高校近幾年在進行國家獎學金候選人或獲得者名單公示時,均披露了學生完整的公民身份證號碼。
△河海大學2014-2015學年年度本科生國家獎學金候選人名單部分內容。圖片系基于保護隱私需要打碼,原頁面沒有打碼。
其中,河海大學曾對2013年度國家獎學金獲獎學生初審名單以及2014、2015年度本科生國家獎學金候選人名單進行公示時,在公布了學生的姓名、院系、專業、學號、性別、民族、入學年月之外,還公布了學生完整的身份證號碼。
對此,西安音樂學院學工部一名負責老師回應稱,“要給每個獲獎學生發獎金,因此需要身份證號公示進行名單核實。”
河海大學學生處一名負責老師表示, “既要公示、又要讓學生核對清楚個人信息,沒有想到更好的解決辦法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隱私。”
部分政府網站泄露個人信息
除此之外,連日來,多地政府官網頻現個人信息等隱私泄露的情況,引發輿論關注。個人電話號碼、住址、身份證號等信息,以“公示”的方式,出現在政府部門官方網站上,可任意下載獲取。
記者梳理發現,安徽合肥、銅陵,江西景德鎮、宜春等地的基層政府官方網站,一些由官方主動公開的文件材料中,出現個人隱私信息泄露情況。事件經媒體披露后,上述官網陸續將涉事文件刪除或隱藏,但仍有“漏網之魚”。
△景德鎮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局發布的《第二批大學生一次性創業補貼公示》網頁截圖。 圖片系基于保護隱私需要打碼,原頁面沒有打碼。
江西省景德鎮市政府信息公開網曾于2017年10月31日發布了《第二批大學生一次性創業補貼公示》,公示單位為景德鎮市勞動就業服務管理局,責任部門為景德鎮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其中,可供民眾下載的文件公布了學生姓名、完整身份證號以及聯系電話等。
在個人相關信息越來越容易成為電信詐騙的資料時,如此公開個人信息,一些高校和部門負責人表示,沒有更好的辦法。果真如此嗎?如何才能有效地保護個人信息安全?
央視評論
信息時代,個人姓名、身份證號、家庭住址等個人信息是寶貴資源。保護好這些核心信息,是保護民眾權益不受侵害的必要手段。近年來,我國立法機構和相關部門也不斷加大力度,通過多種手段斬斷盜取民眾個人信息的黑手。然而就在全民共識業已形成,保護力度不斷加大的情況下,一些高校卻讓學生的個人信息裸奔,實在讓人難以理解。更重要的是,類似情況在一些地方機構和政府部門屢屢發生,惹人擔憂。
慣例性操作不合時宜 理應早日改變
實話實說,高校在公示國家獎學金候選人或獲得者名單時,將學生信息公開發布事出有因。一方面,國家獎學金由中央政府出資設立,用于獎勵高校全日制本專科中特別優秀的學生。在《國家獎學金評審辦法》中明確規定,評審工作要確保“公開、公平、公正”,要有“不少于五天的公示期”。之所以做出這樣具體的規定,是因為國家獎學金額度較高,公開透明地予以發布有助于杜絕暗箱操作,讓獎學金真正發揮其應有的效應。另一方面,過去若干年間,許多高校在公示時,將學生的個人信息一并發布,未遇到異議。可以說,一直以來就是這樣做的,其中有慣性使然。
然而,存在的未必合理。在個人信息泄露頻頻帶來嚴重后果甚至悲劇的情況下,高等學校理應及時理順公示流程,在公開透明不打折扣的情況下,兼顧學生保護個人信息的需求。慣性思維往往告訴我們,一直以來的做法最合理,這其實是懶惰思維。事實上,許多過去的慣例本就存在弊端。當前,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眾個人信息的保護,《刑法修正案(九)》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也已作出明確規定,這種慣例性操作顯然不合時宜,理應早日改變。
公開透明≠信息裸奔
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一些高校的管理部門面對記者時甚至表示“不公布身份信息怎能確保公開透明”,這樣的疑問未免太天真。邏輯學中有一個經典的錯誤二分悖論(false Dichotomy),持這種悖論的人常常只看到兩種選擇:非黑即白、非對即錯。“你不支持我,就是反對我”是這種悖論的經典案例,完全不顧及絕大多數人“部分認同觀點”的可能性。“不公布身份信息”難道就只能等同于“暗箱操作”甚至“違反規定”嗎?難道遮掩身份證號碼等核心信息或遮掩身份證號的中段,僅公布系別、專業和姓名就不能讓同學們知曉某幾位同學獲得了獎學金嗎?“公開透明”和“信息裸奔”之間,并不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完全能夠得以兼顧。
推動保護公民信息意識和行動再上臺階
當前,在民眾個人信息保護方面,大眾的需求和現實之間還有太多需要努力的方面。打破因循慣例,切實保護民眾信息是相關部門的義務,不可推諉。既然火車票都能夠對身份信息進行處理,快遞面單都要變臉為隱私面單,我們的相關部門、高等教育機構難道不能率先垂范、依法行政,并走在前面嗎?
在保護民眾個人信息的問題上,事關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一是要做到嚴格依法依規執行,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公開的信息,就不要隨意把他人的信息予以發布。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真正以此為戒,認真審視工作流程和守法意識,真正為民眾的個人信息保護樹立榜樣和模范,推動全社會保護個人信息的意識和行動再上臺階。
央視特約評論撰稿 王健
監制/楊繼紅 主編/王興棟
責任編輯:肖舒
- 多家企業推出快遞隱私面單 效果怎樣,如何普及?2017-11-16
- “雙11”總快遞量預計達2000萬件 未來幾天仍是高峰2017-11-15
- 噴花露水快遞單字跡“隱身”? 實驗發現可溶解油墨2017-11-15
- 福州兩成快件“人工+智能”投遞2017-11-15
- 保價兩萬的青銅酒器斷了一條腿 快遞公司:賠兩千2017-11-15
- 雙十一后快遞小哥日送兩三百單 直言累懵:眼珠都不轉了2017-11-14
- 龜速快遞、暴力分揀、快遞損毀 雙11后遺癥來襲2017-11-14
- 雙11快遞都收到了么?網曝快遞在小區保安室被偷2017-11-14
- 日送快件數量漲7倍 快遞員找媳婦幫忙送2017-11-14
- 每天1億件,占全球四成!有一種自豪叫中國快遞2017-11-12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35年、25000多次、0失誤……國旗護衛隊創下的2017-11-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