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三大獎持續“做減法” 推薦制“挑大梁”
——改革中的國家科技獎勵亮點頻現
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即將召開。這是繼2017年5月31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簡稱《方案》),獎勵大會“變臉”后首次與公眾見面。
評審過程有哪些變化,獎勵趨勢有什么亮點?記者邀請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簡稱獎勵辦)有關負責人答疑解惑。
“近5年,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三大獎總數基本呈逐年減少趨勢,總數控制在300項以下。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總數分別為295項和279項,2017年略有減少。”該負責人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方案》提出的“定額”“定標”的評審制度,已然貫穿于近年評審中。2017年試行授獎數量總額控制,將自然科學獎數量控制在45項左右,技術發明獎約為65項。
來自獎勵辦的數據顯示,近5年來,自然獎、發明獎、進步獎三大獎總數減少21%,進步獎減少近100項,減幅近35%。三大獎比例分別從過去的10%、15%、75%,調整為15%、25%、60%。
在提高獎勵質量、優化獎勵結構的同時,繼續拓寬專家和學術組織推薦渠道成為獎勵制度改革的關鍵詞。
“2016年,我們拓寬了自然科學獎專家推薦渠道,得到了科技界的積極響應。2017年,進一步拓寬技術發明獎通用項目專家推薦的渠道。”該負責人說,自然科學獎評審通過項目中,專家推薦項目較2016年翻了一番,而且兩個一等獎項目全部由專家推薦。
專家推薦已成為重要的推薦渠道,提升了推薦項目質量的顯著提升。同時,2017年還通過中國科協推薦等,動態遴選24個學術團體作為推薦單位。這些舉措,不僅讓更多優秀成果得以脫穎而出,也為試行提名制提供經驗。
讓科研人員潛心研究,強化科研成果的沉淀和實踐檢驗,是改革中獎勵制度一貫堅守的初心。記者注意到,2017年,對完成人報獎間隔年限和論文使用出臺了更嚴格的規定,在遏制部分完成人搭車報獎、拒絕論文堆砌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
比如,規定2015年和2016年三大獎獲獎項目的全部完成人,不能作為2017年三大獎推薦項目的完成人。同時,國家自然科學獎提交評審的論文專著數量,從原來的“不超過20篇”減少為“不超過8篇”。
外塑形象、內聚人氣,改革中的科技獎勵在回歸學術性、榮譽性的同時,也在不斷增強評審的公開透明,如擴大公示內容,連續第三年舉辦公眾旁聽活動。
該負責人表示,為保證國家科技獎的公正性和公信力,2017年現場考察了25個高等級項目,對隨機抽取的4個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項目開展經濟效益真實性核查,并就最高科技獎初評通過候選人征求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意見,就自然科學獎初評通過項目邀請了海外專家函審,就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初評通過項目開展行業咨詢等。
(劉 垠 科技日報北京1月7日電)
責任編輯:肖舒
- 全國春運工作現場經驗交流會:研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2019-04-03
- 海絲科技創新聯盟有望在廈門成立2019-04-02
- 全國掃黃打非辦發放舉報獎金:10人獲獎50余萬元2019-03-29
- 海絲科技創新論壇將于4月6日至7日在廈門舉行2019-03-25
- 武平縣: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體驗科技零距離2019-03-21
- 科創板基金越來越近 基金公司忙著布局投研團隊2019-03-20
- 首屆海絲科技創新論壇下月將在廈門市舉辦2019-03-15
- 正邦科技:目前公司豬場均未發生豬瘟疫情2019-03-14
- 福州市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超千家 去年新增283家2019-03-11
- 福州市再推一波福利扶持中小企業2019-03-11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學生歌聲悼念英雄怎么回事?涼山森林火災最新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