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汶川地震重災區如今充滿生機
本報成都5月9日電 (記者王明峰)四川省統計局7日發布“5·12”汶川特大地震10年重災區經濟發展報告,10年來,汶川地震39個重災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GDP)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一系列數據指標,直觀呈現災區發展成效。
10年前的“5·12”汶川地震,給災區及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影響。2008年,10個極重災縣(市、區)經濟遭受重創。
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黨政軍民大力支持、傾情支援下,四川統籌科學救災、科學重建、科學發展,有力地推動了災后恢復重建和大災之后加快發展。
10年來,災區上下穩中求進追趕發展。2017年,39個國定重災縣GDP達到6829.7億元,總量是2008年的3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年均增長11.8%,比全省年均增速高0.8個百分點。
經濟結構更加優化。39個重災縣三次產業結構從2008年的21.7∶45.0∶33.3調整為2017年的13.2∶45.9∶40.9。
人均GDP大幅提升。2017年,39個重災縣人均GDP達到42188元,是2008年的3倍,相當于全省平均水平的94.5%。
財政實力持續增強。災后恢復重建以來,在各項政策引導支持下,災區財政收入的基礎更加堅實,財政實力不斷增強。2017年,39個重災縣實現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11.0億元,是2008年的4.3倍。
與此同時,災區深入實施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優化城鎮布局,推進幸福美麗新村建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面貌和人居環境煥然一新。2017年末,39個重災縣常住人口1618.8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774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7.8%。
10年來,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始終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為災后恢復重建、發展的重中之重,實施多項民生工程,加強基本生活保障,切實解決就業、上學、看病問題,災區人民收入不斷提升;結合脫貧攻堅政策,大力支持災區群眾建立專業合作社,通過統籌發展優勢特色農業和旅游業,聚焦發展物流、商貿、金融、信息和服務外包業等,拓寬群眾就業渠道。
2017年,39個重災縣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0870元,是2008年的2.9倍;39個重災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0元,是2008年的3.1倍。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10日 01 版)
責任編輯:趙睿
- 俄堪察加半島沿岸連續發生兩次地震 居民點無震感2019-03-27
- 日本推算今年的五一十連休長假將會促使GDP增加227億元2019-03-22
- 厄瓜多爾中南部發生5.7級地震2019-03-21
- 印尼龍目島地震已致3死182傷 中領館發安全提醒2019-03-19
- 印尼龍目島地震致一大馬華裔罹難 有中國游客被困景區2019-03-18
- 臺灣今日發生兩次地震:新北5.1級 花蓮5.2級2019-03-13
- 臺灣高雄12日中午發生里氏4.0級地震2019-03-13
- 各省區市GDP今年將統一核算 “叫停”地方GDP排名2019-03-11
- 政府工作報告:今年GDP增速預期目標為6%-6.5%2019-03-05
- 南京溧水地震嚴重嗎?南京溧水地震有人員傷亡嗎現場圖2019-03-02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學生歌聲悼念英雄怎么回事?涼山森林火災最新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