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吉利汽車(杭州灣)研發中心試驗中心在進行24通道軸耦合道路模擬耐久測試。(本版均為資料圖片)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電視機和收錄機等家用電器在國內逐漸普及。圖為黑龍江省依蘭縣的一戶人家。
1985年12月,時任青島電冰箱總廠廠長的張瑞敏帶頭砸掉76臺有缺陷的冰箱,砸醒了員工的質量意識。
本世紀初,勞動密集型產業仍在國內制造業占據多數。圖為安徽省蚌埠市一家服裝加工企業。
近年來,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加速走向世界。圖為2017年10月,中車長客公司為美國波士頓市研制的地鐵列車下線。
智能制造技術代表著未來制造業發展方向。圖為今年8月舉辦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來自格力的工業機器人在展區彈奏樂器。
中國制造
從“引進來”到“走出去”
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技術創新的主戰場,制造業的實力和制造技術水平,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
“快,真快!感覺像推著人跑。”40年前,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訪問日本乘坐新干線列車時,發出了這樣的感慨。“我們現在很需要跑!”回國后的鄧小平,勾畫出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包括制造業在內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由此開啟新的征程。如今,“復興號”高鐵運營、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國產航空母艦下水……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令世人真切感受到中國制造業飛速發展帶來的“推背感”。
深化改革,為中國制造持續創造新的動能;擴大開放,為中國制造不斷開辟新的空間。40年來,“Made in China(中國制造)”的標識隨著商品流、信息流激蕩全球,成為廣為人知的中國符號。220多種工業制成品產量居全球首位,中國穩居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正加速向制造強國邁進。
從物資匱乏到“世界工廠”——
改革開放成就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
“上世紀70年代,城里很多家庭常見的電器就是電燈和憑票購買的電風扇,而我家只有手電筒。”從小在河南省林州市臨淇鎮楊村長大的徐成喜向記者介紹。
票證是我國計劃經濟年代極具時代特色的物件。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都有專門的購買憑證,按人頭定量發放,按計劃定量供給。
同村的李隨英今年剛滿60歲,在70年代末嫁到楊村。據她回憶,“布票每年春節前才發一次,每人一丈五。家里一旦遇上大事,根本不夠用。農村喪事上用過的白布都舍不得扔,拿回來洗洗接著用。”
“以前有個說法叫‘三轉一響’,是當時的家庭‘奢侈品’。‘三轉’是指手表、自行車和縫紉機,‘一響’是收音機。”徐成喜說。
1980年,徐成喜家里買了第一臺收音機,新鮮勁還沒過,他就因工作調動去了外地,住進了集體宿舍。
“當時最大的愿望,是買臺電視機,但就連電視機票都要排隊等。”徐成喜說,單位三百多人,每次只能分到幾個名額。同村的譚成伏在1986年買到一臺14英寸長城牌黑白電視機,讓周圍人羨慕不已。而買電視花的400多元,相當于三年工資。
“現在,家家戶戶電腦、空調、洗衣機都是標配,連電視也經常以舊換新。”徐成喜回憶,自己分別買過18英寸和29英寸彩電。家里現在用的,則是去年新換的55英寸TCL牌液晶平板電視。
從買不起、買不到,到隨時更新換代,小小家電背后,折射的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制造業的巨大變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提升。
時間回到1978年10月。“真理標準”大討論剛結束不久,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赴日本進行首次正式訪問,參觀了日產汽車、松下電器等公司的工廠。“來到這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現代化、近代化。”鄧小平說。
認識到差距后,中國制造業開始趕路。不久,首部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出臺,一大批外國企業進入中國。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學習發達國家經驗,成為中國制造走向開放的第一步。
80年代中期,以“溫州模式”為代表的民營企業輕工產品異軍突起。東莞的電子、晉江的體育、紹興的紡織、義烏的小商品……中國制造逐漸在服裝、電子、家電等領域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生產規模。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家電銷量超過4.3億臺,其中45%對外出口。
從總量規模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據世界銀行統計,去年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世界比重超過四分之一,大體相當于美國、德國、日本的總和。從產業體系看,我國制造業已經覆蓋了國際標準行業中制造業大類所涉及的24個行業組、71個行業和137個子行業,成為全球制造業體系最為完整的國家。
從“價廉”到“物美”——
品牌質量持續升級
1985年12月,青島電冰箱總廠收到一封用戶來信,投訴冰箱質量問題。在憑票購買的年代,有瑕疵的冰箱也是搶手貨,市場上甚至流行“紙糊的冰箱也能賣出去”的說法,廠里并沒有把投訴當回事。但時任廠長的張瑞敏突擊檢查了倉庫,從400多臺冰箱中查出了76臺有缺陷的冰箱。
如何處理?有人提議,質量不好的冰箱可以當成內部福利低價賣給員工。張瑞敏卻作出了驚人的決定:開一個全體員工的現場會,將76臺冰箱當眾砸成廢鐵,而且是由生產這些冰箱的員工自己來砸。
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是800多元,相當于普通工人好幾年的工資。砸冰箱很快就成了熱點新聞,并成為中國制造業的一次質量觀念啟蒙。
青島電冰箱總廠正是當今全球白色家電第一品牌——海爾集團的前身。1988年12月,張瑞敏帶領海爾獲得了中國電冰箱史上第一枚質量金牌。1989年后,國內冰箱市場首次出現供大于求,在冰箱廠家紛紛降價促銷的情況下,海爾冰箱卻逆勢提價12%,依然受到消費者的爭搶。
“很多人并不認為不合格的產品就是廢品,他們覺得那是二等品三等品,便宜點一樣可以賣出去,必須把大家的質量觀念徹底‘砸醒’。”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這樣回憶當年往事。
從追求數量到注重品質,中國制造緊緊抓住質量這條生命線,將“品質革命”進行到底。工信部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合格率逐年上升,2017年達到93.7%,產品滿意度水平明顯提高。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大批國產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鍛煉成長。歐洲冰箱市場上,海爾產品的單價從2004年的平均99歐元提高到如今的500歐元,最高達到2999歐元,樹起了品牌形象。海爾家電、聯想電腦、華為通信設備、小米手機、大疆無人機……近年來,中國品牌的競爭力、美譽度與日俱增。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中國制造的產能迅速提升,已能滿足人們吃穿用的基本需求。1998年,我國提出制造企業要轉型升級,汽車成為消費新需求。
彼時從一個小山村起家的吉利集團,如今已是世界500強企業,而且是國內上榜的6家汽車集團中唯一的民營企業。
從“造讓老百姓買得起的車”到“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再到“造每個人的精品車”,吉利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表示,吉利經過一次次轉型升級,促進全方位體系競爭力的提升。
10多年前的吉利汽車,在人們眼中并不被看好。“以前我們賣車,最怕消費者回來,因為他會帶來一個幫忙吵架的人;現在最喜歡消費者回來,因為他會帶來一個新客戶。”談到品牌的變化,吉利集團副總裁林杰感慨萬分。2010年,吉利收購了世界名企沃爾沃汽車公司,并在5年后幫助沃爾沃創下該品牌建立88年來全球汽車銷量的新紀錄。
從模仿到創新——
技術引領轉型“中國創造”
2000年起長達7年的DVD專利費之爭,是我國制造業歷程中一道難以抹掉的傷痕。
當時,DVD播放器日趨流行,國內企業瞄準商機,大舉進入該領域。到2002年,中國DVD播放器產量已占到全球總產量的90%。持有DVD技術專利的外國公司借機組成聯盟,向中國企業收取每臺16至19美元的高額專利費。“國內企業出口一臺售價32美元的DVD播放器只能賺取1美元利潤,所交的專利費卻高達60%。”曾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工作了20多年的專家劉延淮表示。
到2006年專利費之爭出現緩和時,DVD市場也因技術換代整體走向沒落。缺乏核心技術帶來的“DVD舊傷”至今仍隱隱作痛,大而不強、附加值低的中國制造業現狀不時引發各界反思。
經歷了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制造業再一次進入騰飛期。有了DVD的前車之鑒,中國制造在結構方面進行了又一次轉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
今年8月15日,2018世界機器人大會在北京開幕。展區內,16只形態各異的機械臂在架子鼓、電子琴、中國鼓等6種樂器面前,現場演奏《歌唱祖國》,吸引觀眾駐足欣賞。
這支“樂隊”來自格力,成員均為格力研發的多用途工業機器人。其定位精度高達0.05mm,可廣泛用于裝配、焊接、搬運、上下料等領域,“秀”出了格力在智能制造領域的優勢。
近十年來,格力家用空調產銷量一直領跑全球。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格力的前身珠海海利空調器廠的經營效益一度堪憂。
“電機要買、壓縮機要買,沒有幾樣不是買的。最后把部件組裝成一個機器,打上牌子銷售出去。”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這樣回憶曾經的海利空調制造過程。
2001年,格力向日本企業購買技術,經多番努力仍遭拒絕,這讓董明珠下決心自主研發了包括電機和壓縮機在內的多項核心技術。2011年,格力喊出了“掌握核心科技”的宣傳語,并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的努力是中國制造業技術創新的縮影。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創新投入不斷增加。1978年,我國研發經費支出為52.89億元;2017年上升為1.75萬億元,居世界第二位,占GDP比重達2.12%,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創新為制造業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船舶、機床、汽車、飛機等重型機械和高端產品也逐漸在世界范圍產生巨大影響。中國標準動車組“復興號”、百萬千瓦級核電裝備“華龍一號”、全球最大海上鉆井平臺“藍鯨1號”……一批大國重器相繼問世,并加速走向世界,鐫刻下中國制造的實力。
從改革開放初期發揮勞動力、土地等成本優勢承接全球制造業轉移,到提升產品品質、優化產業結構,再到轉型自主研發創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制造正逐步擺脫“世界工廠”低附加值的符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同時應該看到,與主要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部分核心技術、關鍵產品和重大裝備尚存短板,建設制造強國之路任重道遠。
“以前的中國制造是個橄欖形狀,產品設計很弱,營銷能力也很弱,買設備招工人很迅速,頭小腳小肚子大,很不健康。現在是要變成啞鈴形狀,設計研發、品牌營銷很厲害,中間制造扁平化。”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副會長應放天表示。
責任編輯:莊婷婷
- 荷蘭學生住房短缺 住中國制造的集裝箱?2018-09-25
- 工信部辛國斌:研究設立中國制造2025發展基金2017-12-21
- 國產萬米載人潛水器將于2020年下海試開2017-11-27
- “中國制造”地鐵將出口美國 首批列車下線2017-10-17
- 原產地助力中國制造“走出去”自貿戰略論壇在廈舉行2017-09-30
- 為中國制造點贊!因為這三個人,中國三大行業世界領先!2017-09-12
- 戰狼2中的中國制造有哪些?戰狼2吳京宣傳了哪些國貨品牌2017-08-08
- 中國制造質量有多好?外國朋友測試中國防彈板后為何連稱必買?2017-08-01
- 蒙牛:“品質”是中國制造最基本的企業社會責任2017-06-26
- 人民日報:福建做大發展空間 改革向前推2017-06-01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博實名預約參觀怎么回事?怎么預約參觀國家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