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騰格里沙漠,北鄰烏蘭布和沙漠,東連毛烏素沙地,三面環沙將寧夏北部平原裹夾在中間。對寧夏人而言,治理沙害意味著生存,同時要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
站在沙坡頭旅游景區的沙山上,大漠、黃河、綠洲、高山盡收眼底。 徐紅攝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隨著“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工程的實施,寧夏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沙化的土地逐年減少。“60年來,寧夏森林覆蓋率從成立之初的1.5%增加到現在的14%,率先在全國實現了沙漠化逆轉,且連續20年沙化、荒漠化土地‘雙縮減’。”日前,自治區專門召開60周年主題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寧夏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寧夏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繪就了一幅幅美麗中國的“寧夏畫卷”。
被譽為“高原綠島”的六盤山,是生物資源的“基因庫”。 徐紅攝
“好雨知時節”
清晨,站在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盤山上,極目遠眺,盡收眼底的是群山疊嶂,滿目蒼綠,保護區135.66萬畝天然次生林以及喬灌、葉闊混交林長勢繁盛,樹叢中不時有野兔蹦來跳去,好像在俏皮地與我們打著招呼,令人有一種山清空氣新,美景沁心田的舒暢。
然而,早年間,六盤山下的這方水土卻是另一番模樣,由于人們對自然植被的不合理開發利用,導致該區域植被覆蓋度降低,生態環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山大溝深,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這些詞匯道說出了當年該地區百姓“靠天吃飯”的艱辛。聯合國糧食計劃署認定其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
六盤山是我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屏障,其與固原市涇源、隆德、彭陽、原州區4個縣(區)和甘肅平涼市華亭縣、莊浪縣、崆峒區3個縣(區)接壤。“經過近60年的林業生態建設和修復,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央各種政策的沐浴下,當地干部群眾堅持幾十年荒山植樹,六盤山區的森林生態和水源涵養日臻完善,目前森林面積已達60.73萬畝,灌木林地面積26.76萬畝,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50年代的20%左右增加到現在的65.4%。”六盤山林業局副局長王雙貴告訴記者,目前區內有桃兒七、黃芪、水曲柳等高等植物1200多種,金錢豹等脊椎動物226種。
“好雨知時節”,如今這座“高原綠島”已成為我國西部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向下游和寧夏中南部源源不斷地輸送安全、潔凈的水源。據測算,六盤山地區年降雨量在600至800毫米,是黃河二級支流涇河、清水河、葫蘆河的發源地,每年近3億立方米的徑流量直接惠及陜、甘、寧三省區13縣180多萬人口,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天然水塔”。
保護區生態林業種植更加科學。多年來,六盤山地區大力開展樹種引進、植樹造林、動植物資源保護、森林撫育等工作。為了使造林更加精確、科學,寧夏實施了六盤山重點生態功能區降雨量400毫米以上區域造林綠化工程。王雙貴介紹說,上世紀70年代,六盤山成功引種的華北落葉松如今已經成林,通過疏伐、修枝、補植闊葉樹種等措施,使林分(內部特征大體一致而與鄰近地段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林子)結構得到有效優化,林分質量得到顯著改善。同時對低產林分通過稀植喬木等措施加以改造,有效促進成林轉化。
寧夏回族自治區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大力實施生態立區戰略,深入推進綠色發展”。綠滿山坡的六盤山是寧夏構筑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的一個縮影,是生態立區的典范。據了解,加強六盤山生態保護和修復已寫入寧夏回族自治區不久前出臺的《關于推進生態立區戰略的實施意見》,其中明確實施六盤山三河源水源涵養、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氣象保障等工程,加快生態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帶動南部黃土丘陵水土保持區綠島生態建設。
綜合治理后,渝河隆德段的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李玉攝
“當今乃發生”
如何更好地構筑西北生態安全屏障,統籌實施山水田林湖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不可否認,寧夏的綠色發展之路也曾走過一段彎路。2015年渝河流域跨界污染問題就曾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是生活污水及垃圾污染導致渝河水生態遭受嚴重破壞所致。
渝河,發源于六盤山西麓,自東向西從寧夏隆德縣穿城而過進入甘肅省,豐水年渝河水資源量達3017萬多立方米,枯水季會出現斷流。如何將渝河從一條垃圾河、臭水河、濫泥河變成芳華清流、岸綠水清、魚翔淺底的碧水?這成為寧夏隆德縣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生態環境問題。
隆德縣痛定思痛,以生態立縣為根,按照聚焦問題、清單管理、源頭控制、分段治理、精準施策的思路,累計投資2.6億元,經過兩年多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終將渝河舊貌換新顏,一條生態廊道、濕地廊道、景觀廊道呈現在人們面前。“隆德縣渝河流域水質總體達標,流域生態恢復顯著,昔日臭水爛泥河,如今已經變得綠樹成蔭、生物多樣,渝河水清流潺潺,兩岸綠意蔥蘢,再現了落霞與白鷺齊飛景色,成為隆德縣一大城市景觀。”隆德縣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8月初的這天下午,記者沿著隆德縣境內的渝河生態廊道環繞一圈看到,渝河水碧波蕩漾,歡快地向前奔流,兩岸的花花草草、姹紫嫣紅甚是養眼。岸邊垂柳、金葉榆等喬木,與葦叢、丁香、紫葉矮櫻等花灌木和地被草搭配,高低錯落有致;主河道種植的香蒲、鳶尾、水蔥等水生濕生植物交相輝映;水中水鳥成群、魚兒嬉戲的水波漣漪,與岸邊墻上點綴的涂鴉畫相呼應。綠化與景觀融為一體,猶如人在景中,景在畫中,處在這樣一幅立體山水大寫意中,又仿佛置身江南水鄉,來此散步游玩的人們不免陶醉其中。一個“山、城、林、田、園、河、水”有機融合的生態美圖讓渝河“活”了起來。
“經過治理的渝河,2017年實現了出境斷面徹底消除劣Ⅴ類水質,穩定達到國家要求的Ⅳ類及以上標準的目標,今年前兩季度達到Ⅲ類標準,實現了華麗轉身。”隆德縣委宣傳部部長宋亞俊告訴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通過治污與生態并重、治理與美化同步的綜合治理模式,渝河水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渝河岸邊中下游建設的12座滯洪蓄水池可滲透過濾延長上游污水處理廠排放的廢水,同時補充渝河流域5萬畝基本農田灌溉用水需求,對促進渝河流域建成“生態循環現代農業示范區”,助推結構調整和脫貧致富產業提檔升級有很大的推進作用,體現了“治水”與“用水”的和諧統一。
大漠盡披黃金甲
千百年來,大自然給寧夏留下了“溫帶荒漠”的深刻印記。漫漫黃沙猶如鎖鏈,曾經緊緊纏繞著寧夏,使之不能舒暢地呼吸。
面對沙害威脅,寧夏人民沒有退縮,治沙的道路也沒有坦途。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同月,包蘭鐵路正式運營通車。如何防治流沙,確保鐵路暢通無阻,也是當年一道世界性難題。
為了鎖住“沙龍”,一大批治沙科技工作者投入到治沙隊伍中。樹活不了種草,草活不了就想方設法固沙,經過反復試驗和探索,終于找到了麥草方格固沙法。1米見方的麥草方格扎到沙下,經年累月間,扎下草方格的沙地上長滿了沙生植被。
如今,綿延數十里的麥草方格,形成的綠色沙障像神奇的魔方牢牢鎖住流沙的移動;小小的麥草方格與拓展延伸的“五帶一體”沙障技術,確保了包蘭鐵路60年暢通無阻。這一治沙成果獲得了全世界治沙界的普遍關注和贊賞。
黃沙變綠洲。沙坡頭的治沙成就和無與倫比的大漠風光,構成了不可多得的旅游資源。沙坡頭已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每年成百上千萬游客來此領略大漠之神奇,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意境。
正是寧夏各族人民持續60年的不屈抗爭,正是封飛造結合、喬灌草搭配、山水林田湖綜合治理,使寧夏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63%,荒漠化面積減少到4183.5萬畝,林業及相關產業產值達到200億元。特別是通過以水為脈,寧夏生態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近年來,寧夏人明顯感覺到氣候好了,雨水多了。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寧夏生態文明建設又立下新的目標,提出“生態立區28條”措施,通過打造沿黃生態經濟帶、構筑西北生態安全屏障、鐵腕整治環境污染、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等措施,著力打造西部地區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使寧夏天更藍、地更綠、水更美、空氣更清新。
責任編輯:莊婷婷
- 中國PPP基金投資寧夏文旅項目2019-03-29
- 逢樹繞路、遇水搭橋 杭州綠道串起幸福時光2019-03-25
- 寧夏構建全域旅游發展大格局 景點串成線體驗各不同2019-03-14
- 西藏森林覆蓋率提升 積極挖掘林業“生態紅利”2019-03-12
- “宜居森林泉州”綠意濃 泉州今年計劃植樹1410萬株2019-03-12
- 這里有一份清新福建交上的綠色答卷,請查收!2019-03-07
- 揚州廁所革命繼續推進 今年4A級以上景區實現3A級廁所全覆蓋2019-02-26
- 甘川兩省三市(州)再度聯手 創建中國白馬文化生態保護區2019-02-22
- 漳州將打造環灣經濟發展帶2019-02-18
- 閩寧一家親 花燈展情誼2019-02-14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博實名預約參觀怎么回事?怎么預約參觀國家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