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京津冀多地被濃重的霧霾籠罩,北京地區的空氣質量指數已超300,全市達到嚴重污染級別。專家表示,此次重污染過程影響范圍廣、污染程度較重,為今年秋冬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區域污染過程。
資料圖:圖為北京市民戴口罩出行。中新社記者 李慧思 攝
灰霾的天空,嗆人的空氣,“消失”的建筑……從24日以來,京津冀地區發生一次區域性重污染過程,多地民眾在在微信朋友圈里刷屏“曬霾”。
記者在北京環保監測中心網站發現,11月26日14時北京23個環境評價站點中,已有三分之二站點的空氣質量指數超過300,達到嚴重污染級。針對此次污染,北京在24日12時就啟動進入秋冬季以來第二次空氣重污染黃色預警。
對于此次污染過程的成因,清華大學教授、大氣重污染成因與治理攻關項目北京市跟蹤研究工作組組長王書肖對媒體表示,24日開始,京津冀區域受明顯逆溫、高濕、東南小風等不利條件影響,區域多地污染迅速積累。
王書肖表示,到26日,京津冀區域中南部和東部、河南大部、山東西北部、遼寧西部、安徽北部等地區PM2.5濃度普遍達到重度污染以上級別,中南部城市達到嚴重污染水平。此次重污染過程影響范圍廣、污染程度較重,為今年秋冬季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區域污染過程。
從PM2.5構成看,王書肖分析,硝酸鹽和有機物為PM2.5首要成分,11月24日、25日、26日(0-11時)硝酸鹽占比分別為28%、27%、22 %,有機物占比分別為18%、20%、22%,這體現了和燃煤燃燒及移動源排放對PM2.5的重要貢獻。
從區域傳輸看,王書肖分析,11月25日夜間起,北京的PM2.5小時濃度逐步攀升至重度污染水平,來自保定的傳輸迅速增加,在夜間超過北京本地源貢獻。26日早上開始,北京本地源貢獻逐漸攀升,并伴有來自廊坊、天津地區的傳輸貢獻。截至目前,25日晚至今的污染過程主要是由于短距離西南輸送通道傳輸與本地源累積共同影響而導致的。
根據最新的預報顯示,26日夜間開始,隨著冷空氣逐漸滲透,北京地區的污染逐漸開始緩解,27日上午隨著冷空氣主體南下和邊界層抬升,地面轉3-4級偏北風,預計空氣質量較好。
責任編輯:莊婷婷
-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和汾渭平原將出現重度污染天氣2019-01-10
- 京津冀推進旅游監管一體化2018-12-06
- 京津冀等地出現大霧或霾 較強冷空氣將影響北方2018-11-25
- 京津冀將出現中至重度空氣污染過程2018-10-19
- 生態環境部:京津冀水資源量短缺嚴重制約區域生態安全2018-09-29
- “樂享河北號”走進塞罕壩 多國友人坐著火車游河北2018-09-05
- 京津冀簽署工傷保險互認協議 織密勞動者“安全網”2018-08-13
- 京津冀簽署工傷保險工作合作協議 工傷認定結果互認2018-07-18
- 京津冀仍有高溫天氣 長江中下游地區有較強降雨2018-06-30
- 排放仍是京津冀重污染主因 初步建成立體觀測網2018-05-18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博實名預約參觀怎么回事?怎么預約參觀國家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