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19日通過官網公布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包括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高溫超導體研究”等15項,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等15項,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黃淮海科技會戰和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等10項。
據介紹,中科院在系統梳理改革開放40年來該院廣大科研人員取得的眾多重大科技成果基礎上,以“三個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為線索,綜合凝練歸納出40項具有代表性的標志性重大科技成果,并經中科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審核把關和公示,已收錄于《改革開放先鋒 創新發展引擎——中國科學院改革開放四十年》一書。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15項重大科技成果分別是:高溫超導體研究、拓撲物態領域系列研究、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研究、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研究、納米科技創新、人工合成生物學研究、非人靈長類模型與腦連接圖譜研究、基因組研究、《中國植物志》編研及生物多樣性研究、古生物研究、第四紀環境研究、東亞大氣環流研究、數學機械化方法與辛幾何算法、系列大型天文觀測設施、以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為代表的大型加速器類裝置。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15項重大科技成果分別為: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系列衛星研制、空間科學實驗系列衛星、深海科考和載人深潛器技術、量子通信與量子計算研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關鍵技術、高性能計算、國產芯片與系統軟件研發、機器人與人工智能技術、先進核能研究、超強激光技術及裝置、高精度衍射光柵制造技術和大口徑碳化硅反射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青藏鐵路工程凍土路基筑路技術與示范工程和地球深部資源探測理論、技術與裝備。
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的10項重大科技成果分別是:黃淮海科技會戰和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核心技術和工業示范、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及裝備研制、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新藥創制、遠緣雜交與分子育種研究、海洋生態牧場研究與示范、科技救災、中國生態系統研究網絡、地域空間開發和功能區劃研究。
“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我們總結改革開放40年來的成就和經驗,就是要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從傳統中提取養分,進一步弘揚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中科院院長白春禮院士近日專門為改革開放40年撰文表示,中科院要為中國早日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和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重大創新貢獻。
責任編輯:莊婷婷
- 福建省政府召開常務會議 研究加快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等工作2019-03-29
- 新華調查:5G來了!究竟能做什么4G做不了的?2019-03-26
- 英報告稱三類職業受自動化技術影響大2019-03-26
- 耳聾基因療法項目獲歐盟200萬歐元資助2019-03-26
- 海絲科技創新論壇將于4月6日至7日在廈門舉行2019-03-25
- 首位獲阿貝爾獎女性數學家烏倫貝克:被數學救贖2019-03-22
- 2018中國人工智能指數報告在京發布2019-03-22
- 中國物聯網年度盛會將在廈門舉辦 聚焦“融合、落地、發展”2019-03-22
- 武平縣:科普大篷車進校園,體驗科技零距離2019-03-21
- 科創板基金越來越近 基金公司忙著布局投研團隊2019-03-20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博實名預約參觀怎么回事?怎么預約參觀國家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