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撫仙湖保護區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任東 攝
當中國經濟增長進入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的歷史拐點,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走到盡頭,轉型成為中國經濟的關鍵,綠色也由此成為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底色。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擺在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謀劃開展了一系列具有根本性、長遠性、開創性的工作,推動中國生態環境保護從實踐到認識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向污染宣戰 明確中國污染防治路線圖
十八大以來,中國先后出臺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和“土十條”等污染防治計劃,堅決向污染宣戰。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個大規模開展細顆粒物(PM2.5)治理的發展中大國,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煤電供應體系,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處理能力。2013年到2017年,全國重點地區PM2.5平均濃度下降30%以上,珠三角PM2.5平均濃度連續三年實現達標。全國地表水優良水質斷面比例增至67.9%,劣Ⅴ類降至8.3%。森林覆蓋率由本世紀初的16.6%提高到22%左右。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態文明制度,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5年來,中國污染防治工作持續加強,解決了一大批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
污染防治力度不斷加碼 法制不斷健全
十八大以來,中央對于環境保護工作一直保持高壓態勢。目前,通過體制、制度和機制創新,一套嚴厲的監管體系正在形成。2015年1月1日,史上最嚴格的新《環境保護法》開始實施,該法規定了企業自我監測、信息公開等義務,提高了罰款標準,規定了按日計罰、行政拘留、引咎辭職、連帶責任、公益訴訟等新措施。生態環境部也制定了一批配套的規章予以實施。
據統計,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制定環保法律13部,資源保護與管理法律20余部,生態環保行政法規3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龍頭,覆蓋大氣、水、土壤、核安全等主要環境要素的法律法規體系。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力度之大、執法尺度之嚴、成效之顯著前所未有,在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方面效果顯著。
執法不斷加強 中央環保督察實現全覆蓋
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執法督察日益嚴格。201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派出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對河北進行環境保護督察,啟動環境保護黨政同責的大格局,一些民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得以解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已實現31個省份全覆蓋,成為推動地方黨委和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的硬招實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表示,對于企業環境問題的監管,中國經歷了一個由掛牌督辦督促企業到掛牌督辦地方政府,再到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環境保護專項督查等督促地方黨委和政府的過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的嚴厲性和嚴肅性前所未有,體現了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原則和環境保護的終身責任追究原則在實踐中的不斷深入。
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調共進
十八大以來,中國環境保護的成效前所未有,但生態環境形勢仍然嚴峻,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挑戰頗多。生態環境部部長李干杰表示,2019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之年。要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嚴格監管與優化服務并重,聚焦打好標志性戰役,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回應中國經濟熱點問題2019-03-07
- GDP總量突破90萬億 中國經濟“增長故事”遠未結束2019-01-28
- 福建:綠色發展,讓“高顏值”與“高素質”齊頭并進2019-01-23
- 福建新增五地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命名2019-01-10
- 福建省政府舉行法治專題學習講座2018-12-30
- 福建5地上榜第二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縣2018-12-20
- 海內外經濟學家看好中國經濟2018-10-30
- 2018“下半場” 中國經濟后勁不缺2018-10-09
- 《福建省生態文明建設促進條例》下月起施行2018-10-01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首次寫入福建省立法 貫穿始終2018-10-01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博實名預約參觀怎么回事?怎么預約參觀國家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