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百姓的餐桌越來越豐富,大家對食品的健康營養要求也越來越高。那啥東西又有營養又健康?老百姓對此也有自己的總結,其中一條是“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腿的”。這“沒腿的”,就是指品類豐富的水產品。
水產品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高蛋白、低脂肪,還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是非常理想的健康食品,難怪大家都愛吃。
但是吃養殖水產品,不少人也有擔憂。比如,水產養殖的水合格嗎,污染會不會超標?在養殖過程中抗生素會不會超標?一些添加劑隨餌料進了魚肚子,最后是不是也進了咱的胃?
水產養殖不僅跟百姓餐桌有關,也與生態環境有關。如果養殖密度大、結構不科學,搞不好就會造成水環境污染,壞了咱的綠水青山!為了咱的胃,壞了咱的水,這個代價太大了,真的劃不來。
正是因為“養魚”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近日農業農村部、生態環境部等10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是為了解決存在的問題,消除大家的擔憂,讓水產養殖業步入綠色發展軌道。
養殖密度高、布局不合理,現有水產養殖業要變“綠”
能讓百姓吃上價廉物美的水產品,光靠捕撈天然水域的魚蝦蟹可不夠,水產養殖業絕對功不可沒。我國一直是水產養殖大國,在國新辦日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說,我國是世界上唯一養殖水產品總量超過捕撈總量的主要漁業國家。2018年,水產養殖總產量超過5000萬噸,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78%以上。
可是,水產養殖業也存在不少問題,一些地方養殖布局和產業結構不合理,局部地區養殖密度過高等,不僅影響了水產品質量,更帶來了環境污染。
比如,在湖泊里人工養殖水產品,就加重了湖泊負擔,導致其富營養化的發生。太湖藍藻事件已被熟知,雖然當年有天氣因素在里面,但湖泊富營養化是主因,這其中,大面積的水產養殖難辭其咎。即便是在事件發生后已經清理了部分圍網,到2008年,太湖圍網養殖面積還有20.4萬畝,排放大量氮磷等污染物質。
于康震說,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用地不斷擴張,使水產養殖水域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另一方面,水產養殖布局不盡合理,如部分地區近海養殖網箱密度過大,水庫、湖泊中的養殖網箱網圍過多過密,而一些可以合理利用的空間,像深遠海、水稻田、低洼鹽堿地等,卻沒有開發或者開發利用很不夠。
針對水產養殖業存在的問題,《意見》提出了26條具體的政策措施,圍繞加強科學布局、轉變養殖方式、改善養殖環境、強化生產監管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目的就是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水產養殖生產全過程,推行生態健康養殖制度,發揮水產養殖業在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中的生態服務功能,大力發展優質、特色、綠色、生態的水產品。
水產養殖跟污染不能劃等號,推進綠色化“魚和熊掌”能得兼
傳統粗放的水產養殖模式中,大量飼料和一些違禁漁藥和化學制劑的使用,再加上魚類排泄物沉入水中,增加了農業面源污染,對水質造成負面影響。以太湖為例,圍網養殖面積從20.4萬畝減到4.5萬畝,到現在全部退出,太湖水質不斷向好,出現了可喜變化。
那么,水產養殖與水環境污染之間,到底是什么關系?是不是要把所有水產養殖停掉,才能保證水生態環境安全?
實際上,水產養殖跟污染不能劃等號,“魚和熊掌”是可以得兼的。
于康震說,包括養殖水產品在內的水生生物,是整個水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水生態環境要好,不能沒有水生生物,兩者是一個生命的共同體,和諧可以共生共榮,失調就可能出問題。一些地方水產養殖污染了環境,主要是沒有處理好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位從事水產養殖環境保護研究近30年的專家告訴麻辣姐,氮磷對河流尤其是湖泊水質確實有影響,但對一些近海海域,其影響并不大。在海水養殖中,只要將排放氮磷的品種與吸收氮磷的品種有機配比,氮磷污染水質的問題可以得到有效解決。
據介紹,目前,水產養殖從養殖對象上大致可以分為魚、蝦、蟹、貝、藻等幾大類。從養殖方式上有兩類,一是投餌型,二是不投餌型。只有高密度、不合理的投餌型養殖方式才會對環境有較大影響。
我國海水養殖中的貝藻類,以及淡水養殖中的鰱鳙魚等濾食性魚類,都是不投餌型的水產養殖品種。其中,貝藻類占海水養殖總量的83%,濾食性的鰱鳙魚類占淡水養殖總量的25%。這些養殖品種都對環境有著良好的凈化修復作用。據測算,2016年僅鰱鳙魚養殖一項就可以消除水體中的氮大約37萬噸、磷14萬噸。
此外,中國工程院的一項研究顯示,海水貝藻類養殖具有高效的“固碳”作用,我國海水養殖的大型海藻,每年可以從海水中移出碳30多萬噸;養殖貝類移出的碳更多,可達近90萬噸。僅僅貝藻養殖這兩項,每年就可以移出碳120多萬噸,相當于每年造林50萬公頃。
此次《意見》將改善養殖環境,作為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的重要內容,提出了科學設置網箱網圍、開展養殖尾水和廢棄物治理等多項舉措。同時,還重點強調要發揮水產養殖的生態屬性,鼓勵發展不投餌的濾食性魚類和灘涂淺海貝藻類增養殖,開展以漁凈水、以漁控水、以漁抑藻,修復水域生態環境。
把住投喂和水質監管,確保水產品質量安全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推薦,動物性的食物應優先選擇魚類,我們每日攝入水產品推薦量應該達到40克以上。但事實上,我國目前每日人均攝入量僅為30克左右,為全球人均水平的56%,離推薦攝入量的下限值有很大差距。
農業農村部漁業局局長張顯良介紹,我國水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穩定向好,連續6年產地監督抽查合格率都在99%以上,多年未發生區域性重大水產品質量安全事件。中國水產品消費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希望大家多吃水產品。
針對百姓關注的水產品養殖亂用藥劑等問題,張顯良回應稱,在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上,農業農村部一直堅持產管結合、標本兼治,打好“組合拳”。此次意見也提出了3方面措施:
一是強化投入品管理。強化水產養殖用飼料、獸藥等投入品質量的監管,加強水產養殖用藥的指導,嚴厲打擊制售假劣水產養殖用飼料、獸藥和違法用藥及其他投入品的行為。
二是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屬地監管職責,落實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加大產地養殖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監督抽查力度,推動養殖生產經營者建立健全養殖水產品追溯體系,推進行業誠信體系建設。
三是加強疫病防控。健全水生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加強水生動物疫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和應急處置,完善漁業官方獸醫隊伍,全面實施水產苗種產地檢疫和監督執法,優化水產養殖用疫苗審批流程,加快疫苗推廣和應用。
“發展水產養殖業,既為百姓提供優質、安全、綠色、生態的水產品,又還百姓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秀麗景色。”于康震表達的對綠色水產養殖的愿景,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期待。
責任編輯:莊婷婷
- 1200噸臺灣農水產品“登鷺”2019-02-18
- 豬產業概念領漲 布局窗口逐步開啟2019-02-12
- 創新引領,“數字”加持2019-01-30
- 創新引領“數字”加持 福州高質量發展風生水起2019-01-27
- 年貨供銷兩旺!廈門水產品交易量逐日攀升 應市蔬菜超過200種2019-01-22
- 福安沿海養殖戶新年新氣象—— 不忙過年忙升級2019-01-18
- 2020年6月底實現寧德市禁養區內海上養殖全清退2018-11-27
- 福建首創深海鮑魚機械化養殖 只需2~3人即可操作2018-10-20
- 福州市開展養殖對蝦質量安全專項整治2018-10-14
- 連江宏東水產品交易市場明年初投用2018-10-10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博實名預約參觀怎么回事?怎么預約參觀國家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