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4月16日在法國巴黎拍攝的火災后的巴黎圣母院。 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1月16日,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一名女子參觀巴西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展覽。 新華社/美聯
4月15日傍晚,法國巴黎圣母院突發火災,雖然主體建筑和主要文物沒有受損,但建筑的大部分屋頂和塔尖還是毀于火中。作為全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巴黎圣母院此次遭逢的災難,也再一次引發了世人對那些極端寶貴卻也極其脆弱的“人類記憶”的關注。
天災背后,暗藏人禍
16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針對巴黎圣母院嚴重火災發表簡短電視講話,表示希望在五年內重建巴黎圣母院。
據法國媒體報道,巴黎圣母院的主體結構及兩座鐘樓未被燒毀,“耶穌荊棘冠”和“圣路易祭服”等最珍貴的文物幸免于難,內部的大管風琴也沒有受傷害。教堂南面朝塞納河畔一面的大型玫瑰窗完好無損。此外,原來尖頂上的16尊銅像都因上星期被拆下來移走修繕而未受火災影響。
與此同時,對起火原因的調查也在積極展開。巴黎警方對這場災難調查的初步結論為非人為火災,排除了縱火及與恐怖主義相關的可能動機。
與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的“不幸中的萬幸”般的結果相比,去年巴西國家博物館發生的火災,就遠沒有這么“溫和”了。
2月12日,在去年9月發生的大火過去近半年后,巴西國家博物館首次對媒體開放。博物館方面證實,2000萬件館藏僅10%得以被幸運救出,不過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美洲地區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人類化石“盧西亞”得以幸免于難。整個博物館的重建與修復工作預計將在2020年完成。
巴西國家博物館這場大火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但當地警方在火災發生后不久初步認定是博物館內部電路短路導致起火。不過,有不少人認為,這場將巴西過去200年的“國家回憶”幾乎付之一炬的災難,是天災,也是人禍。
巴西經濟此前多年不振,國家博物館也受池魚之殃,四五年的時間中,預算從本就不多的13萬美元縮水到8萬美元。博物館缺乏維護資金,電線和墻壁都已經老損,白蟻甚至咬壞了放置恐龍化石的基座,員工下班只得拔掉電源來預防火災。
事實上,資金不足、維護乏力最終釀成隱患的邏輯鏈條,對剛剛遭逢大火的巴黎圣母院來說大概也同樣適用。據媒體報道,在這場大火之前,巴黎圣母院就顯出破舊之態,內部設施已經不符合要求。滴水嘴獸殘破不堪,掉落的欄桿柱被塑料管和木板替代,小尖塔要靠梁支撐,并用綁帶做了固定。
教堂發言人安德烈·菲諾2017年曾表示,圣母院尚未面臨坍塌的危險,但已經到了一個臨界點,需要一次全面的修繕。
任性破壞,有待嚴懲
“陪審團意見不一,法院宣布審判無效。”
4月9日,針對美國男子邁克爾·羅哈納折斷并偷走在當地博物館展出的中國秦始皇兵馬俑手指一案,因為陪審團在被告是否有罪的問題上意見不一,當地法院判決審判無效,陪審團解散。
時間回到2017年12月21日,當天晚上,24歲的羅哈納參加了在美國費城富蘭克林科學博物館舉行的一場派對。當晚9時15分,羅哈納偷偷溜進一個已經閉館卻沒有鎖門的展廳,看到了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兵馬俑。他掏出手機,用手電筒照著一個兵馬俑的手指仔細研究;隨后站上陳列臺,手臂搭在兵馬俑肩膀上來了一張自拍。最后,羅哈納竟然掰下了兵馬俑的大拇指,藏在衣兜里帶走了。
40多年來,兵馬俑曾在80多個國家展出,這是第一次出現意外。
事發18天后,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才發現兵馬俑的大拇指不翼而飛。之后,警方通過指紋和錄像鎖定羅哈納,并在其家中找到了折斷的拇指。
被羅哈納折斷手指的兵馬俑,是中國數千個兵馬俑中少數被完全復原的兵馬俑之一,保價450萬美元。
羅哈納在事發后,對此事供認不諱,但稱自己只是在醉酒狀態下犯了錯。對此,檢方要求陪審團考慮一下:如果有人將位于費城美國獨立大廳的“獨立鐘”偷走一塊,他們會怎么看?
但令人遺憾的是,12名陪審員中,最終有7人認為羅哈納無罪。
聯邦檢察官表示,檢方將在5月15日前決定是否再次起訴羅哈納。據美國媒體報道,如果檢方的指控罪名成立,羅哈納面臨最長達20年的刑期。
其實,珍貴文物在重重保護下仍遭破壞的事件,盡管聽起來匪夷所思,但在現實中卻時有發生。
去年5月25日,一名叫伊戈爾·波德波林的中年男子在莫斯科特列季亞科夫畫廊快閉館時沖入展廳,用一根金屬防護桿猛戳畫廊收藏的一件藝術珍品——俄羅斯著名現實主義畫家伊利亞·列賓1885年創作的傳世油畫名作《伊凡雷帝殺子》,致使保護畫作的玻璃罩破裂,畫作“嚴重損毀”。波德波林隨后被捕并受到“破壞或損毀文化遺產”指控。按俄現行法律,波德波林最多可能被處3年監禁。
其實,這并非該幅名畫首次遇劫。1913年,《伊凡雷帝殺子》被一名精神異常者用刀損毀過一次,導致時任畫廊負責人自殺身亡。所幸列賓當時在世,耗費12年修復了這一畫作。隨后,畫廊為畫作加裝玻璃保護罩,但沒想到百年后歷史還是再度上演。
戰亂相繼,天地不仁
相對而言,在各種意外事件中,受損文物的范圍、數量與受損程度通常還能受到一定控制。對這些人類瑰寶威脅最大的,或許還是戰爭及其造成的社會動蕩,以及大規模自然災害。
去年12月,敘利亞外交部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法國和土耳其三國軍隊在敘北部阿勒頗省阿夫林、曼比季兩地以及伊德利卜省、哈塞克省和拉卡省部分地區“非法挖掘歷史遺址”。
2011年開始的內戰,不僅使敘利亞生靈涂炭,還對敘國內的文物古跡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很多文物甚至永遠遺失。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目前敘利亞至少有6處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被摧毀或損壞,分別為:大馬士革古城、布斯拉古城、帕爾米拉古城遺址、阿勒頗古城、騎士堡和薩拉丁堡、北敘利亞的古村落。
2015年,恐怖組織“伊斯蘭國”占領了帕爾米拉古城,并開始有組織地摧毀城中古跡和寺廟,同時洗劫了許多珍貴文物。在所有被損毀的文物古跡中,擁有兩千余年歷史的貝爾神廟和巴爾夏明神廟的被毀,尤令世人痛心。
這樣永遠不可挽回的損失,也發生在伊拉克有著3000年歷史的“亞述珍寶”尼姆魯德古城、同為世界遺產的哈特拉古城、建成于1172年的摩蘇爾市地標性建筑努里大清真寺身上……
能夠與人類瘋狂的毀滅行為相提并論的,大概只有大自然的“天地不仁”。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境內發生里氏8.1級地震,尼泊爾眾多的世界文化遺產也在地震中遭到嚴重損毀,甚至完全坍塌。
據報道,加德滿都谷地中90%的古老廣場建筑、宗教廟宇已在這次大地震及其后的強烈余震中坍塌,尼泊爾國內8大世界文化遺產中的加德滿都地標性建筑比姆森塔等3處完全坍塌,另有3處受損嚴重。
2003年12月26日,伊朗東南部克爾曼省發生里氏6.3級地震,與約5萬人的生命一同逝去的,是經歷了兩千年滄桑的巴姆古堡——強震摧毀了這座伊朗最古老的城市、同時也是人類規模最大的土結構建筑城市中超過80%的建筑。
責任編輯:莊婷婷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一季度全國享受養老保險待遇的貧困老人達27262019-04-1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