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到北京,相隔千山萬水,這段回家路,796件中國文物走了整12年。
24日16時,這些流失文物在國博首次亮相,不僅展現著中華文明五千載的輝煌,也訴說著流失海外的滄桑。
14天前,這批文物乘坐客機從意大利返回北京。幾乎沒顧上“倒時差”,就已經走進展廳就位。馬家窯文化紅陶罐、漢代彩繪繭形壺和陶馬、唐代陶駱駝、宋代黑釉瓷,還有清末民國時期的紫砂壺……796件文物大多保存完好,將中國上下五千年文明史濃縮在一只只玻璃展柜中,靜待觀眾。
從地域分布上看,這批文物藝術品的“祖籍”多在甘肅、陜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經過鑒定,既有出土器,也有傳世品。專家說,此次回流文物時代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是中國歷史各時期生產生活場景、精神生活面貌、文明發展進程的實物見證。其中,豐富多樣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紋飾精美多姿,為研究史前社會風貌提供直接的物質資料;數量眾多的漢代陶器,造型古樸渾厚,是漢代輝煌燦爛文明的縮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駱駝俑、馬俑、人物俑,承載著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歷史信息。
除了時間跨度大,這批文物還有兩個特點。一是數量多,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文物藝術品返還。二是總體價值高,器物種類多樣,保存狀況較為完好。
這場名為“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將一直開放至6月30日,觀眾可以免費參觀。
【文物回家經過】
藝術品返還證書成明星展品
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區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隊在巡查當地文物市場時,發現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次年向中國駐意大利使館通報其作出的暫扣決定。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后,立即啟動文物進出境記錄核查、組織開展文物鑒定研究,認定這批文物藝術品大部分為中國出土文物,其所有權屬于中國,且均未獲得合法出境許可,因此依據相關國際公約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還要求,同時提供了詳細的文物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
之后,案件進入長達十年、復雜曲折的司法審判過程。
2014年,意大利米蘭法院通過刑事審判,確認中國政府對該批文物藝術品的所有權,后因持有人上訴,文物返還程序中止,案件轉入民事審判程序。中國國家文物局根據意方司法審判程序的變化,會同中國駐意大利使館,積極配合意大利司法部門繼續開展訴訟活動。
2018年11月,米蘭法院做出將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的最終判決,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主管部門隨即啟動返還文物的確認接收工作。
2019年3月23日,在習近平主席、孔特總理的見證下,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
2019年3月,中國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與意大利文化遺產和活動部部長阿爾貝托·博尼索利簽署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證書。
4月10日,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
2019年4月10日,796件文物藝術品順利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展廳里,3月23日簽訂的藝術品返還證書也成為一件重要展品亮相。
再現回家路
展廳里,除了文物陳列,還再現了很多流失文物的回家之路。
2011年,美國向中國返還流失文物;
2013年,中國促成圓明園流失鼠首兔首捐贈返還;
2015年,中國促成甘肅大堡子山遺址被盜金飾片捐贈返還……
一幕一幕文物回流的珍貴瞬間在展廳重現。
國家文物局介紹,中國是全世界最早建立文物進出境審核監管制度的國家之一,早在1950年就設置文物進出境審核機構,實施嚴格的文物出境許可,有效遏制了自清末以降中國文物嚴重流失的局面。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文物保護立法不斷完善,執法日臻嚴格,在保護文物安全,打擊文物犯罪方面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并通過執法合作、外交斡旋、司法訴訟、談判協商等多種方式,成功從英國、美國、法國、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追回5000余件中國流失文物。其中,圓明園流失鼠首兔首、青銅虎鎣等重要文物的追索返還實踐,對歷史上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國的難題進行了寶貴探索與創新。
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雙邊合作,先后與意大利、美國等21個國家簽署了打擊文物非法販運、流失文物返還的雙邊協議,并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執法協作、文物返還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的合作成果。中國國家文物局于2018年發布“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公布6900余件伊拉克、秘魯等國被盜文物信息,防止外國被盜文物進境流通。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一季度個稅改革新增減稅146億元 累計減稅16862019-04-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