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鬼操作?
但在張力看來,在不考慮黑客因素下,公司內部人員數據泄露尤為普遍。
這種說法也得到王怡贊同。他說,類似金融產品明細、用戶賬戶等安全級別相對較低的信息,少部分信息可以通過爬蟲程序直接抓取。但從技術的角度看,大部分平臺是沒有辦法通過爬蟲軟件獲取用戶電話、賬戶和其他明細。
王怡稱,爬蟲軟件是模擬人的操作,直接登錄抓取頁面等常規操作。如果互聯網上沒有這些數據,那就需要從公司后臺數據庫直接抓取信息,這是沒法使用爬蟲程序的。
在王怡看來,通過爬蟲軟件就能夠獲得數據,說明安全級別并不高,如果直接獲得安全級別高的數據,那就需要一定技術。
王怡表示,一般而言,獲取公司數據庫內部數據有三種方法,這也是市面上最常使用的方式。一是對方平臺服務器的安全措施等級低,技術手段進入對方系統,獲取操作權限。二是黑客通過滲透測試工具,通過軟件漏洞進行攻擊。三是內外勾結,公司內部人進行信息販賣。
實際上,這已不是網易郵箱出事。
對此,網易免費郵箱當時稱,用戶對信息安全的重視,網易感同身受,并一向注重對用戶隱私的保護。網易郵箱一天處理約2億封郵件,不存在任何個人參與窺探用戶隱私的可能性。網易現在和將來都不存在、也不會容忍收集用戶隱私用于商業目的的行為。同時,網易郵箱將對銷售部門進行規范,避免因夸大宣傳,引起誤導。
華為資深工程師張合表示,如果網易出現郵箱賬號泄露,不管是否參與交易,網易都應承擔責任,“保護用戶的數據隱私是平臺最起碼的責任。”
“網易應該承擔責任。”張宏也說,網絡運營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時候,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但是,這次網易郵箱賬號泄露,尚未證實由網易內部人士所為。
買賣數據不違法?
在賣家李娜看來,通過爬蟲技術獲取網易郵箱并進行交易不違法,“爬蟲程序是我男朋友做的,爬取的是網絡上公開信息,不涉及違法行為。”
“爬取數據的合法性其實很窄,只有不妨害網站的正常運行、嚴格遵守網站設置的robots協議,不強行突破網站的反爬措施,這才是真正合法的數據爬取行為。”張宏表示,從法律角度來看,雖然數據的爬取是從公開數據當中進行數據抽查,但如果使用不當,也會突破法律的邊緣。
《網絡安全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網絡運營者不得泄露、篡改、毀損其收集的個人信息;未經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個人信息。但是,經過處理無法識別特定個人且不能復原的除外。網絡運營者應當采取技術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確保其收集的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毀損、丟失。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個人信息泄露、毀損、丟失的時候,應當立即采取補救措施,按照規定及時告知用戶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另外,《電信和互聯網用戶個人信息保護規定》第十條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互聯網信息服務提供者及其工作人員對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收集、使用的用戶個人信息應當嚴格保密,不得泄露、篡改或者毀損,不得出售或者非法向他人提供。
2017年6月1日,《“兩高”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定了較低的入刑門檻——該司法解釋將個人信息根據敏感度的高低分為三檔,非法出售的數量分別達到50條、500條、5000條,或違法所得達5000元以上即可定罪,如果是在履行職責、提供服務過程中“監守自盜”的,標準減半。
“這說明,所有的條件都必須是共同存在,才可以保證最終的合法性,但凡有一個條件違反了,就是違法行為。據我所知,大量程序員在從事數據的爬取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有違法的嫌疑。”張宏說。
在張宏看來,企業若要實現數據合法獲取,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互聯網企業只能收集其提供服務所必需的個人信息,非必需信息一概不得收集;二是企業必須明示收集、使用的目的、方式和范圍,并征得用戶的同意,最常見的形式是平時注冊賬號前需要打勾的“隱私協議”。
如何保護數據隱私?
近年來,在互聯網市場快速成長的背景下,個人信息保護不力的事件屢見不鮮。
3月27日,上海市消保委發布了針對39款網購、旅游、生活類常用手機APP涉及個人信息權限的評測結果。結果顯示,25款APP存在數據問題,尤其關于“日歷”權限的過度申請和隨意授權更令人擔憂。
這也就是說,這些APP申請了發送短信、錄音、撥打電話、讀取聯系人、監控外撥電話、重新設置外撥電話的路徑、讀取通話記錄等敏感權限,卻未在應用中進行使用。
張合向人民網創投頻道表示,在市場中,侵權行為俯拾即是,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
所謂顯性,就是數據泄露已經影響市民生活。商家通過電話、郵件等方式對市民狂轟濫炸發送廣告,甚至開展詐騙行為。
所謂的隱形數據泄露最簡單也是最常見的表現形式是,當你在搜索軟件進行搜索的時候,關于你的數據已經傳播至其他軟件公司,任何公司都能夠根據用戶需求,提供相應產品,然后以機票、新聞、商戶等推薦形式展現。
“這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張合說,人的記憶并不可靠,每個人都對自己沒有絕對的理解,但是互聯網數據是固定的,互聯網會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如果不加以控制,任何人都沒有隱私。
在我國,隨著《網絡安全法》及《“兩高”關于辦理侵犯公民個人信息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政策的實施,配合既有的法律、法規、規章,已形成刑事、行政、民事三位一體的法律保護體系。
張宏認為,從懲戒力度上看,在我國侵犯隱私的行為入刑門檻低、刑罰重,但行政處罰力度不及歐盟,民事訴訟也較難取得大額賠償;相較之下,歐洲更為推崇行政監管,美國則倚重民事救濟,體現了各國政府選擇治理手段上的不同側重。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中國科學家參與發現寒武紀大爆發“密鑰”2019-05-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