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市香洲區出臺《香洲區解決形式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工作措施》,其中包括了對微信群和新媒體賬號管理的要求,措施都非常細致。
這份文件引起媒體關注,因為它確實表達出了基層的一些困惑。微信群過多,信息混亂,下班后在微信里談工作,大小領導要求一切“留痕”……這些形式主義的東西讓人苦不堪言。解決辦法里也有一些比較有效的措施,比如要求“非工作時間不發布工作信息”,肯定就會受到大家的歡迎。
但是,引起爭議的是那個含混的表述,“原則上一個單位只能建一個微信群”。如何理解這句話成為一個問題,聯系文件中另一句頗受歡迎的表述,“因為專項工作組建的微信群結束工作后應及時解散”——就說明,單位也可以建別的微信群,所以,靈活性就在“原則上”這個熟悉的詞匯上了。
一個單位到底要建幾個微信群?很難有標準的答案。從領導的角度,當然一個最好,可以掌握整個單位的全部信息,發布通知的時候,能夠避免遺漏。如果單位的微信群功能只是發通知,員工回復一個“收到”,那一個群最簡單有效。
但是,“群”的功能,本質上不是發通知(郵件更合適),而是在于討論。事實上,即便是一個30人的中小型單位,也會分為幾個功能不同的小組,大家的工作既有合作,也有某種“競爭”。如果只有一個微信群,不同部門的人要表達自己的意見,就會造成某種“混亂”,也就是文件中所反對的“刷屏”。或者,人們只能把意見壓在心底。
其實,任何一個“單位”,最開始都只有一個微信群。通常來說,或者是因為“不方便”,或是因為需要更小范圍內交流意見,達成共識,才有了更多的功能性的小群,或者部門的小群。
最終,微信群成為現實關系的某種復制。部門有部門的小群,核心領導層也會有一個范圍更小的群,討論那些只能局限在一定范圍內的問題。也有一些八卦小群,甚至衍生出來的和工作本身并無直接關系的同事群,這些是單位軟性關系的體現,其實也是單位文化的折射。
有時候人們會感到微信群太多,讓人煩悶。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群,人們還是會想出別的辦法來“交頭接耳”,因為只要是一個“社會”,就需要不同類型的交流。那種希望“干干凈凈”的真空環境,希望在一個群就能解決一切的想法,可以說是只從管理意志出發,而不是從交流的現實出發。
這種想法不但太過簡單的,而且也是無效的。它可能讓事情走向反面,人們交流的效率不會提高,反而會降低。“原則上一個單位只能建一個微信群”,就只能是一個美好的愿望而已。 或許,單位的全員大群只有一個,但是人們會很快發現那是一個只能說“收到”的“死群”,這或許是一種新的形式主義。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荔枝自由是什么意思?荔枝2019最新價格曝光 22019-05-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