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兒子:祝你18歲生日快樂!當你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媽媽要跟你說聲再見了,媽媽不能再寫生日信給你了,接下來的路你要自己走下去……”
寫下這封信的,是一名確診肺癌晚期的年輕媽媽,她的兒子還不滿10歲。無法看到兒子長大成人,她決定將自己想要說的話寫成8封信,讓丈夫在兒子每年生日的時候讀給他聽,以這種特殊的方式陪伴兒子成年。
生命進入“倒計時”
她最割舍不下9歲兒子
5月23日下午,武漢黃陂區天河街趙崗村大喻灣,30歲的覃小連手把手教兒子疊衣服,將春裝整整齊齊收進柜子,再把夏天的衣服拿出來。得知自己時日無多,盡快教會兒子必要的生活技能,成為覃小連一項迫切的任務。母子倆一邊忙碌,一邊聊著天。
“你不愛讀書,給你買頭牛去放牛吧。”
“不要。”
“記不記得上次哥哥接我們參加婚禮,因為不識字開錯了方向,兜兜轉轉幾個小時才找到地方?”
“記得。”
“看,不讀書是不是寸步難行,那你要不要好好學習?”
“要……”
對9歲的張紫軒來說,“好好學習”是媽媽念叨得最多的一件事。但在此刻,他還不懂肺癌晚期意味著什么,更無法理解媽媽迫切的心情。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覃小連隱隱覺得背疼,以為干農活累著了,并沒有放在心上。春節期間,見妻子總是咳嗽,丈夫張志元陪她到衛生所打了消炎針。4月8號,覃小連又開始咳,在鎮衛生院拍片發現心包積液,隨后轉入黃陂區人民醫院抽積水,發現里面都是癌細胞。
從4月17日到5月17日,覃小連在湖北省腫瘤醫院足足住院1個月,接受化療和靶向藥物治療。這是兒子張紫軒出生以來,母子倆分開時間最長的一次。“孩子平時很黏我。”覃小連說,有一次兒子午睡醒來發現院門緊閉,大聲叫媽媽沒有回應,以為媽媽獨自出門了,竟又氣又急大哭起來。
留下8封“愛的信箋”
希望兒子做一個“有用之人”
“以后孩子看不到媽媽怎么辦?”這是最令覃小連感到揪心,卻又不得不直面的問題。
“那你就給他寫信吧,每年過生日的時候我讀給他聽。” 張志元說,當時覃小連手上扎著吊針,就由她口述,自己筆錄,給兒子寫了8封信,直到兒子成年。
記者看到,這8封信都不長,加起來也只有711個字,卻在兒子每一個重要人生節點,寄予了一個媽媽最深情的期望。
11歲生日,希望兒子“一年年長高,健康成長,好好學習,做個有用之人”。
12歲生日,“盡管媽媽不在身邊,但希望你能過一個特別高興的生日”。
13歲生日,希望兒子“學會洗衣服,學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事”。
14歲生日,“多吃飯少吃零食,不要像爸爸那樣長成小個子,努力學習”。
15歲生日,“聽爸爸和爺爺的話,做一個懂事的少年”。
16歲生日,“中考加油”。
17歲生日,“不管考到了哪個學校,都要聽老師的話,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有利于國家、有利于社會的人”。
18歲生日,“媽媽不能再寫生日信給你了,因為你18歲已經是大人了,但媽媽的心一直會陪在你身邊。兒子你一定要做一個有利于社會、有利于國家的人”。
在這8封信中,“有用”是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關鍵詞。怎樣才算有用?覃小連說,自己出生在廣西桂林一個多子女家庭,讀到小學四年級便不得不輟學打工,這么多年來一直在為生計發愁,希望兒子不再重復父母的人生,長大后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可以自食其力。
已失去手術機會
頑強求生只想陪伴兒子多走一程
覃小連的主治醫生、湖北省腫瘤醫院中西醫結合科胡志萍主任介紹,覃小連患肺癌四期,已失去手術機會,目前只能通過服用靶向藥物和中藥湯劑,盡可能延長生存周期。他坦言,肺癌四期情況不樂觀,患者平均生存周期不到1年。
貧困和疾病就像兩座大山,困擾著這個三口之家。覃小連回憶,剛結婚時沒有房,一家三口只得住到親戚家。2014年,他們節衣縮食把房子蓋了起來,裝修到一半沒錢了,家具只得陸續添置,第二年買了空調和冰箱,第三年打了衣柜……正當一家人覺得日子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病魔不期而至。對于這個事實,覃小連不甘心,卻又無可奈何。
患病至今,覃小連的治療費累計花了5萬多元,大部分靠東拼西湊而來。接下來吃靶向藥和中藥維持治療,一個月藥費大約要七八千元,而張志元跟著測繪隊打零工,一個月的收入是2600元。有一次做完治療,覃小連曾低落地說,“不治了,留點錢給兒子念書吧”,但在絕大多數時間,她對治療高度配合——她渴望活下去,多陪兒子走一程。“接下來有什么打算?”覃小連告訴記者,她希望身體趕緊好起來,能接送兒子上學,老公也可以回到工作崗位,掙錢把債務還清……
如果您有更好的辦法幫助這位媽媽,或是這個家庭,請留言,或直接聯系張志元15172414037。
責任編輯:林晗枝
- 肺癌媽媽留8封信怎么回事?肺癌媽媽為什么留8封信具體內容是什么2019-06-01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上海轎車翻下高架現場圖曝光 上海轎車翻下高2019-06-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