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借殼上市“花期”到。
6月20日晚,證監會宣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下述《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從四大方面對并購重組制度規則予以松綁。首先《管理辦法》將“累計首次原則”的計算區間由5年縮短為3年,其次明確創業板借殼不再被禁止,意味著創業板借殼上市通道即將開啟。具體操作要求上,刪除了借殼標準中的凈利潤相關要求。最后,此次修訂也擬加入借殼配套融資。
一位來自華南地區的投行人士表示,此次借殼政策的放開,一是給了更多符合條件的企業簡化借殼程序,二是將部分的上市公司可以將殼騰出,注入“新鮮血液”。
“幸福來的太突然,先是科創板開板后是創業板借殼上市放開,退出渠道又多了兩道。”在歷經2018年整體行業寒冬后,一名PEVC人士的感嘆道。
雖然有不少機構對于此次政策調整拍手稱贊,但也部分人提出了冷靜的思考。
有業內人士表示,IPO還將繼續常態化,改革是進一步保證資本市場入口和出口的暢通。“過去從時間成本上來說,IPO周期太長,但是目前IPO堰塞湖消解,再加上注冊制已在科創板‘試金’,一旦成功,IPO將成為主流趨勢。”該人士稱。
另有市場資深人士提醒到,監管層對ST公司,對ST公司和殼公司的炒作打擊力度依舊,“對于打擊炒殼、養殼等從嚴監管的基調沒有變化,殼股依然沒有價值。”
創業板“殼”知多少
中信建投策略團隊認為,并購重組的放松有利于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繁榮資本市場。由于放開創業板的借殼上市,對于創業板的殼公司,一旦資產注入,將極大提升創業板質量,帶動創業板整體估值上升。
根據Wind統計,2016年全年共有25家企業完成借殼上市,到了2017年減少至8家。在2018年僅有3起借殼上市的成功案例,分別是領益制造、三六零以及東方盛虹。到了今年,數量上有所回暖,2019年以來,已有4家企業成功借殼上市。
事實上,在近兩年創業板中小市值公司數量陡增,2018年底創業板低于20億市值的公司曾達到了113家。截至6月20日,創業板上市公司總計763家,總市值5.0973萬億,流通市值3.2199萬億。其中,除了金亞科技及千山藥業,創業板共有82家企業總市值低于20億元。
創業板的殼資源一時間成為市場的關注對象。
根據新時代證券研究所6月21日盤前整理的數據,目前凈資產體量在1億以上,凈利潤體諒200萬以下,總市值15億以下的非ST公司共有17家。
中信建投的策略團隊對于未來市場長期表示樂觀,還提出,并購重組放松將給券商帶來更多業務機會,尤其頭部券商是受益的方向。根據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的2018年證券公司經營業績排名情況,在并購重組顧問業務收入方面,華泰證券、中信證券以及中信建投占據了前三甲的位置。
嚴監管更嚴
對于此次政策放寬,前述投行人士表示實屬預料之中,“這次政策調整可以說是預期內的等待,如果大家還記得去年2月份證監會發布的《關于IPO被否企業作為標的資產參與上市公司重組交易的相關問題與解答》,其中要求‘企業在IPO被否決后至少應運行3年才可籌劃重組上市’。之后又在去年10月將3年的期限縮短為6個月,從這個邏輯來看,監管層是逐步放松的一個趨勢。
但是該投行人士建議,越是在上市口子上放寬準入標準的同時,越是要加強,“短期來說,創業板的殼概念股會出現波動,尤其是垃圾股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漲幅,但是不久后市場熱情冷卻,這些股會被打回原形。所以對于ST股和殼股的炒作應該予以更嚴厲的打擊。”
“目前上市公司的違法成本過低,導致上市公司可以屢次犯錯屢教不改。”一位研究資本市場的學者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能提高監管手段,加大退市力度以及上市公司的法律意識,中國資本市場的水平將大大提高。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乾隆寶座復制品曝光是什么樣的?乾隆寶座復制2019-06-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