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 43 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申報的“良渚古城遺址”獲批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增至55處,世界遺產總數位居世界第一。
良渚古城遺址:堪稱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
以良渚古城遺址為核心的良渚遺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是長江下游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古城遺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有力實證。其規模宏大、遺存類型復雜、內涵豐富,包括城址、外圍水利系統、分等級墓地(含祭壇)和以良渚玉器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文化遺存要素,是目前已發現的中國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同時擁有城墻和水利系統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邑遺址,在考古屆享有“中華第一城”之美譽。
良渚古城外圍的水利系統,是中國目前迄今為止最早的大型水利系統,以及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早的攔洪大壩系統,在世界上具有極其重要和獨特的價值。
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認為良渚古城遺址展示了5000年前中華文明、東亞地區史前稻作文明發展的極高成就,堪稱人類文明發展史上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具備真實性、完整性,保護和管理狀況良好,一致同意將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回望:八十三年良渚古城遺址大發現
1936年,原浙江省西湖博物館職員施昕更等人在杭州良渚鎮的一處水塘里發現一批以黑陶為特征的史前遺存。
195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家夏鼐,依照考古慣例按發現地點“良渚” 命名此處古老文化為良渚文化。
1986年,中國考古界迎來了良渚文化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現,這就是反山墓地11座墓葬的發掘。在考古現場,發現大量珍貴的隨葬品文物,尤其是12號墓,它所出土一件玉琮王堪稱國寶級文物,是第一批被限制出境的國家一級文物。
△圖為良渚王陵出土“玉琮王”,重達6.5公斤。
多遺址相聯系:良渚古城初露端倪
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現,連同此前發現的反山、瑤山、莫角山、塘山、文家山、卞家山等100多處遺址點使得這座古城的面貌初露端倪。目前已知的良渚古城是一個具有宮殿區、內城、外城和外圍水利系統四重結構的龐大都邑。
從古城遺址可以隱約看到當年恢弘的王宮和在依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其中莫角山遺址是最高統治者居住和活動的宮殿區。良渚人臨水而居的生活方式與如今的江南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責任編輯:陳錦娜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瑪莎拉蒂撞寶馬后續最新進展,瑪莎拉蒂撞寶馬2019-07-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