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區德勝街道新風街1號院,垃圾分類竟然用上了“人臉識別”!居民扔垃圾前得先“刷臉”,系統識別后自動打開分類投放口,并根據所投垃圾為投放人進行積分。
這套智能垃圾分類設備落戶新風街1號院剛兩個多月,是德勝街道垃圾分類網和再生資源回收網“兩網融合”的試點工程。街道出資,共在小區的16個點位安放了26組智能垃圾柜。
每組垃圾柜設有廚余垃圾、可再生垃圾、其它垃圾等投放口。分類最細的一組智能柜,設有紙類、塑料、金屬、紡織品、廚余垃圾、其它垃圾、電池電子垃圾7個投放口。在智能設備投入使用前,社區和物業到各戶進行人像信息采集。被錄入人像采集系統的居民,只要走到垃圾柜的攝像頭前,投放口就會自動開啟。
除了“看人開蓋”的智能垃圾桶,小區還有一處垃圾袋自動發放機。居民用手機掃描機器上的二維碼,就可以領取足夠家庭一個月使用的免費垃圾袋,垃圾袋上還印有二維碼標識。
垃圾分類網和再生資源回收網“兩網融合”旨在進一步提升居民垃圾分類的意識和垃圾分類的質量。“之所以在新風街1號院開展試點,是因為這個院垃圾分類已經有10多年的基礎。”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風街1號院是北京市最早開展垃圾分類的小區之一。小區有1900多戶常住居民,八成以上是中直機關的干部職工。“北京市倡導垃圾分類,中直機關理應走在前面,承擔起社會責任,起到示范帶頭的作用。”負責小區物業管理的中共中央直屬機關物業服務中心一處處長孫春明表示。
從2006年開始,新風街1號院就開始踐行垃圾分類。從最開始物業保潔員對收集后的垃圾進行手工分揀,到給各戶發放分類垃圾桶,從源頭開始分揀,垃圾分類在小區已經推行了10多年。2014年,小區物業爭取相關政策支持,配備了兩臺設備對小區的廚余垃圾進行就地無害化處理?,F在,小區每天產生的大約1.5噸廚余垃圾,都能實現在本地消納,產生的中水和殘渣可以直接排入市政管網。
“機器設備再高級也是輔助,培育人的垃圾分類意識還是第一位的。”孫春明介紹,從2017年4月開始,物業開始組織居民簽署綠色承諾書,目前已經有1700多戶居民簽署,承諾“尊重垃圾分類指導員、遵守垃圾分類管理規范;勤儉節約做好垃圾減量,自家廚余垃圾準確分類”等等。承諾書簽署和執行情況與垃圾桶和垃圾袋免費領取等福利掛鉤。目前,小區物業還正在探索將垃圾分類,與垃圾分類所獲得的積分與養老照料、志愿服務等其它社區服務掛鉤,讓居民更加踴躍地參與其中。
新風街1號院是一個縮影。西城區將于今年年底前創建10個垃圾分類示范區,實現新街口、德勝、西長安街、天橋、陶然亭、金融街、展覽路、白紙坊、月壇、廣內10個街道垃圾分類全覆蓋,并且搭建再生資源回收網絡體系,探索設置再生資源回收交投點和中轉站,讓可再生資源實現循環利用。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2019高考錄取結果查詢入口方法一覽 2019全國2019-07-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