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教師節,對于很多學生家長來說,要不要給老師送禮,成了一件讓人糾結和焦慮的事情。有人戲稱,老師過教師節,家長過“焦慮節”。(9月9日錢江晚報網)
今天就是教師節了,很多學生伢和家長都忙著給老師表心意。這樣的場景,每年都在各類學校上演。然而,溫馨背后夾雜的“禮尚往來”的人情世故不可忽視,教師節收送禮既讓家長焦慮憂心,又讓老師誠惶誠恐,更讓教育監管者提心吊膽。
對家長來講,送什么禮、如何別出心裁送禮并引起老師對孩子的“照顧有加”需要精心設計,更有甚者還焦灼于長遠考慮,操心教師節送了,那么往后的中秋節、春節,乃至端午節,還有第二年還送不送?要是說不送禮吧,心里又不踏實,害怕大家都送了,只有自己不送,擔心孩子會不會被老師忽視。
對老師來講,收不收禮對她們來說是都是負擔,收禮怕別人說閑話,不收禮又怕別人覺得自己沒有存在感。更擔憂的是,收貴重物品、購物卡、禮金等行為本身是違法違紀的行為,讓純潔的家校關系、師生關系變味,影響她們的職業形象,況且教育部早就有明文規定,禁止教育工作者借節日收受禮金物品,稍有不慎遭遇舉報投訴,會給自己帶來職業災難。所以,送上門的禮物收了是心理負擔,不收又容易被家長歪曲誤解,收與不收都是難題。
對教育監管者來講,嚴格控制教育工作者在教師節收受禮品,關乎教育工作形象,危及教師職業威信,若有教師出現收受禮品行為被舉報投訴,或新聞媒體曝光,造成社會輿論動蕩,輕則被群眾指指點點,重則被問責追責,丟“烏紗帽”是分分鐘的事情。所以,難免要搞節前動員,倡導教師們廉潔過節、干凈生活。
凡此種種,本來該輕松愉悅的教師節,異變成讓家長們焦慮、老師們頭疼、教育監管者憂心的重大節日,折射慣常送禮辦事的不良社會風氣。其中,個別家長以慣有社會生活方式衡量與老師打交道,引起“一人送禮全部跟風”的從眾心理,是成為教師節送禮難禁的導火線。加之老師根據社會閱歷衡量利弊關系,在收禮與不收禮之間糾結,造成“有收禮就有送禮”的教師節收送禮怪圈。
所以,糾結教師節收送禮是人們“禮尚往來”社會生活的縮影。破除收送禮的糾結,家長們應該擯棄偏見,信任老師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孩子的職業操守;老師們應該快刀斬亂麻,一視同仁斷了“收貨渠道”;教育監管者禁止教師節收禮不僅要體現在語言上,還要落實在行動中,以嚴正執紀促成不敢收、不愿收、不想收的行業自律風氣。只有行業監管牽頭、教師配合,堵住教師節收送禮的渠道,糾結收送禮才不會成普遍現象,教師和家長們才不至于焦慮惆悵“偏頭疼”,教育監管才能高枕無憂,教育風氣才會重拾純真。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歡迎!流失日本曾伯克父青銅組器重回祖國懷抱2019-09-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