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3日5時1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配套遠征一號上面級,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的第47、48顆北斗導航衛星。
長征三號乙/遠征一號運載火箭飛向太空(謝奇勇 攝)
經過3個多小時的飛行后,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后續將進行在軌測試,適時入網提供服務。
本次發射的雙星,是繼2018年11月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基本系統空間星座部署任務圓滿完成后,今年中圓軌道北斗衛星的首次發射,正式拉開了北斗三號從基本系統向完整系統大步邁進的高密度發射序幕。
北斗將開啟向全球組網的全面沖刺。
記者從五院了解到,此次發射的雙星,是北斗三號工程的第10組中圓軌道衛星。與前序同類衛星相比,它們的裝備更“硬”,功能更強。
五院北斗三號衛星副總設計師王金剛介紹,這組衛星首次配置了輕量化氫原子鐘,具備更高的精度和穩定度,能夠有效提升衛星性能指標和服務質量。它們還配置了新型導航任務處理機,能夠提升導航信號質量。
該組衛星還搭載了國際搜救、報文通信等增量載荷,在與現有2顆具備該項載荷衛星的配合下,將進一步提高星座服務能力,提升國際搜救能力。
隨著新一輪高密度發射來臨,北斗三號研制團隊再次迎來挑戰。對此北斗三號衛星副總指揮王東表示,研制團隊結合批產特點開展流程優化,加速單機和整星研制進程,實現了12顆星并行研制的任務目標。
多線并行的研制任務,對人員的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整星總裝、集成、測試方面,團隊在北京采用“測試島”新模式,讓測試人員數量大幅減少,卻更加專業化。
在發射場人員管理方面,試驗隊根據任務階段需求,對人員進出場采取動態和精細化管理,在滿足任務需求的前提下及時釋放人力資源。至發射前夕,發射場人員從進場初期的百人壓縮到30人,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在產品研制方面,為提高高密度發射要求下的單機產品交付能力,研制團隊采用的組批投產的生產管理方案,在確保產品狀態穩定、統一的基礎上,加強元器件、原材料和零組件的儲備,建立通用產品生產線,從而保證工期、產量和產品質量。多重有效舉措,使單個型號研制周期從3年縮短到1年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射任務原定發射“窗口”因天氣原因不宜實施,為不影響整個組網計劃進程,北斗工程指揮部迅速調整工期,轉換狀態,決策提前發射。全體人員加班加點、不舍晝夜,發射場系統、運載火箭和衛星系統、測控系統精準組織指揮、嚴格質量管控、科學調配力量,分布于大漠戈壁、海島邊疆、大洋太空的測控站點立體接力測控。北斗人用大團結大協作,果斷自信地實現了任務過程結果“雙圓滿”。
目前,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發射已進入倒計數。北斗將與其他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并肩為全世界提供精度更高、運行更穩定、功能更可靠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成為面向全球的重大公共服務空間基礎設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中國貢獻”。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現代漢語詞典APP收費什么情況?現代漢語詞典A2019-09-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