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樓市大V馮侖,在接受訪談時的一段話,為我們審視當下的高房價問題及住房焦慮提供了一個別樣的視角。
其表示,中國人購買第一套房的平均年齡僅27歲,而美國平均年齡是38歲,國人的首次購房需求足足比美國人提前了 11年。
看完這組數據,不知各位讀者有何感想?
27歲,剛入社會,收入微薄,又不能再像學生時代那樣向父母伸手。可以說,這個年齡段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為囊中羞澀的時候,可偏偏買了一生中最貴的商品——房子,當然往往是以掏干父母長輩的六個錢包為代價。反觀美國青年,38歲,事業小成、手有積蓄、老婆孩子熱炕頭,既有車厘子自由,也有說走就走的勇氣。這個年齡段恰是人生中春風得意之時,此時去買房子這種大件物品,雖不能說So Easy,但也不會有太大壓力,至少不用掏空父母積蓄。
事實上,馮侖并不是信口開河,經白羊查證,這一數據出自《2018美好居住生活白皮書》。原文是:國內首次購房者的平均年齡是27歲,大概是大學畢業2-3年的時候,這個數據位居世界第一,比發達國家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匯豐銀行則從另一個角度,間接論證了這一結論,其報告顯示,中國8090后住房自有率達70%,遠高于全球40%住房自有率,同時暫無住房8090后有著極高的購房積極性,超過91%計劃在未來5年內買房。何也?本就拮據的中國年輕人為何那么熱衷買房?想必這個時候很多人已經把矛頭對準丈母娘了,因為二十六七八歲恰是結婚成家的年紀。所以若從個角度去看,“丈母娘推高中國房價”的論調,還真不是瞎胡扯,過去十多年恰是8090后們集中成家的時間段。
而8090后又恰是中國最近一個人口高峰,當需求被前置且被集中性、扎堆式釋放時,將會導致階段性的需求旺盛,本就勢頭強勁的火苗,再加上土地財政、貨幣寬松、炒房客這些“干柴”,房價想不滾燙就難。其實“丈母娘推高中國房價”反映的則是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傳統問題,即“結婚必須要有家(房)”,而且這個家還不能是租的,用丈母娘的話說,“我不能讓女兒跟著一個窮光蛋去受罪”。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這種觀念都是根深蒂固。
當房子和婚姻、幸福牢牢地捆綁在一起,有條件買房的年輕人會毫不猶豫,哪怕掏空父母,背上房奴重重的殼。而隨著房價上漲、買房門檻水漲船高,那些還沒來得及買房的年輕人,就只能更焦慮了。
馮侖也認為當下房子焦慮是人們自我施壓的一種壓力,并建議大家“生活在別處”。想想也是,大多數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一是沒積蓄;二是房子是大額物品),這本就是正常的市場狀態,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年輕人也不例外。當然,中國年輕人之所以沒能像美國年輕人那么灑脫,租房結婚、生子等,除了傳統觀念的差異外,現實條件也是一大制約。
比如城鄉二元制戶籍、買房與教育、醫療等基礎服務設施的捆綁,都大大地限制了中國年輕人租房結婚生子的自由。這個結,還需要上面拿出更大的魄力和智慧來解。
希望,10后及未來的20后、30后們,不會再有8090后這般買房焦慮,也可以像美國青年那樣,在38歲春風得意時,從容地帶上老婆孩子去挑選人生的第一套房子。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怎么給微信頭像加國旗正確方法 請給我一面國2019-09-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