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670萬建贗品博物館”一事被炒得沸沸揚揚,到底是怎么回事?
10月7日,重慶大學博物館開館,展出佛造像、玉器、青銅器等400余件展品。然而日前,一篇網絡賬號發布名為“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的文章,質疑重慶大學博物館部分館藏文物系贗品。
據澎湃新聞消息,文章介紹,館內有仿制秦始皇陵銅車馬的“改裝版銅車馬”;仿制后母戊鼎的“商代獸面紋牛鼎”;造型來自平朔秦漢墓或海昏侯墓、高達一米多的“漢代雁魚銅燈plus”;“電鍍金鑲人工合成綠松石以及不知名合成寶石的烏龜”;仿制南京博物館元青花梅瓶的罐子;仿制國家博物館鮮于庭墓駱駝載樂俑的陶俑;“一米多高”的康熙年制官窯瓷器;仿制四羊方尊的乾隆年制瓷器等藏品。
@重慶大學微博今日發回應稱:重慶大學高度重視,立即成立專門工作組,對該情況進行核查,結果將及時公布。
對此,直到10月15日11時許,重慶市文旅委(市文物局)博物館處表示,已就此事介入調查。
一位曾供職于國內知名博物館的文物專家今天對澎湃新聞表示,從這些公布的藏品看,“絕大多數已經是假冒到荒唐的地步。”
網友評論
不少網友表示:等待調查,需要理性!
吳應騎女兒回應
重慶大學博物館所展藏品均由吳應騎所捐。吳應騎為該校人文藝術學院原副院長,1982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根據龍華網2016年1月報道,吳應騎接受采訪時透露,將為重大博物館捐獻300余件藏品,他說 “這些文物都是經過相關專家鑒定的,非常珍貴的文物占到60%以上。我希望重慶大學的博物館能建設成全國高校中一流的博物館。”
根據重慶大學官網信息,今年2月25日,重慶大學舉行捐贈藏品的移交工作協調會,次日,在捐贈方吳應騎與校內相關單位領導見證下,所有藏品共計342件全部移交,其中:青銅器22件,陶和瓷器161件,玉器159。重大認為,這項工作既豐富了學校博物館建設的文化底蘊,同時也能進一步促進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對于此事,吳應騎女兒表示,家里人都覺得很無辜,“父親一生致力于藝術教育,收藏也是他的愛好。做了這樣一件善事沒想到遭遇了網絡上輿論的批評。”吳女士還對記者表示,在展品移交給學校之前,吳教授主動要求校方對展品進行過鑒定。
多知一點 關于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簡稱重大(CQU),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中共中央直管副部級,由教育部和重慶市共同建設;“建筑老八校”之一,是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中俄“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入選國家“2011計劃”、“111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設有研究生院和國家大學科技園。
1929年劉湘創辦重慶大學,1935年批準為省立大學,抗戰期間和西遷的中央大學合作辦學,1942年更名為國立重慶大學,成為有文、理、工、商、法、醫6個學院的國立綜合性大學。1960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后,學校大力發展人文、經管、藝術、教育等學科專業。2000年,原重慶大學、重慶建筑大學、重慶建筑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并組建新重慶大學,使得一直以機電、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經管等學科優勢著稱的重大,在建筑、土木、環保等學科方面也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截至2019年6月,重慶大學設36個學院,專業覆蓋理、工、經、管、法、文、史、哲、教育、藝術10個學科門類。在校學生46000余人,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19000余人,本科生25000余人,外國留學生1800余人。校園占地面積5200余畝,有A、B、C、虎溪四個校區,校舍建筑面積近160萬平方米。
責任編輯:黃小群
- 重慶大學校方回應贗品事件說了什么?重慶大學博物館贗品事件始末2019-10-16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新版醫保目錄1月1日起實施 70種藥品降價6成2019-12-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