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學習時間延長
2016年中小學生“每天在家學習時間”平均為2.86小時/天,相比2011年,提升了0.33小時,課業負擔加重。
分年級來看,除了六年級在家學習時間減少了0.13小時外,其他各年級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長。令人比較吃驚的是三年級學生的平均每天在家學習時間,達到了2.88小時,比2011年的1.81小時提升了1小時,增長幅度最大。初中階段各個年級都上升了0.3小時以上,九年級在家學習時間將近4小時,中學生的課業負擔非常重。
從性別來看,2016年女生平均在家學習時長為2.99小時,男生平均在家學習時長為2.75小時,女生在家學習時長比男生長。調查還顯示在家學習時間長度與成績呈現倒U型,2-2.5小時成績最佳。
參加補習班的學生成績更好,數學和英語補習效果更明顯
從調查的所有中小學生來看,參加各科補習班的學生占比遠沒有我們預想的那么高,未參加各科補習班的學生占比都在85%以上,說明大部分中小學生未參加課外補習班。參加語文補習班的占比4.65%,參加數學補習班的占比12.52%,參加英語補習班的占比10.68%,可以看出參加數學補習班的學生最多,其次是英語,最后是語文,并且參加語文補習班的學生占比遠低于數學和英語。說明中小學生的家長對語文的重視程度可能低于數學和英語,這也反映了中小學教育中對語文學科相對忽略的問題,也可能是學科自身特點影響了家長對補習班的選擇。從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學習時長等對數學和英語的影響更大,而對語文的影響較小,所以對數學和英語補習可以收效更快,這也是家長更多選擇讓孩子上數學和英語補習班的原因之一。
參加補習班的學生的各科成績都高于未參加補習班的學生的成績。語文成績高出3分左右,數學成績高出9分左右,英語成績高出12分左右,說明補習對于數學和英語成績的提升效果較好,對語文成績的影響相對較弱。
2016年中小學生參加各科補習班占比情況
周海旺和他的團隊還對課外培訓班投入費用做了調查,上海家長對孩子課外培訓投入非常大。
2016年參加課外培訓費用
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成績越好
從整體來看,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子女的成績越好。文化程度均為“小學”的父母,子女總平均成績分別為68.52和67.60,不到70分,而文化程度為“大專及以上”父母,其子女總平均成績為81.68和82.87,均超過了80分。兩者相差超過了10分,說明父母文化程度對子女成績的影響較大。從各科來看,各科成績也隨著父母文化程度的提升而提升,與總體情況保持一致。此外,母親的受教育程度對孩子的影響也超過父親。
在今年7月-8月,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課題組還在靜安區和閔行區的14個街鎮進行了《少年兒童家庭公共服務情況調查問卷》的抽樣問卷調查。
報告顯示,靜安區從孩子出生到初中畢業平均每個家庭的總投入接近84萬元,其中教育投入超過51萬元。閔行區家長從孩子出生到初中畢業的平均經濟總投入共76.31萬元,其中教育投入52萬元。
無論總投入還是總教育投入,都明顯的呈現出收入越高投入越高的趨勢,但教育投入占比卻幾乎一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低收入家庭投入更少的金額在孩子身上,但總投入和教育投入占家庭總收入的比例卻是最高的。靜安區年收入在5-9萬元的家庭投入了大約一半的收入用于孩子身上,而年收入更低的5萬元以下的家庭在孩子身上的投入更是達到總收入的71.17%,其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就可以達到總收入的43.82%,低收入家庭的父母對孩子進行了更大幅度的投入,但總投入金額仍然低于高收入家庭,低收入家庭在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的負擔明顯重于高收入家庭。
在閔行區,30-39歲父母對孩子的投入上,教育投入占總投入比例最高,為71.19%。50萬元及以上的最高收入家庭組,孩子的總投入達到了126.91萬元,是5萬元及以下家庭收入組的44.72萬元的2.84倍。但是從孩子總投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來看,5萬元以下組最高,達到了74.53%,也就是說,5萬元以下收入的家庭中,3/4的收入都用于孩子的教育,家庭其他方面可以支配的收入非常有限了。
責任編輯:林晗枝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四川綿陽4.5級地震什么情況 綿陽安州區附近發2019-12-10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舞劇《海的一半》泉州演出直擊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