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18載4顆衛星 中國打造海洋水色衛星家族
作者 郭超凱
6月11日,海洋一號D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升空,開啟了中國海洋水色業務衛星組網觀測的新篇章。過去18載,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成功發射4顆海洋水色衛星,在海洋衛星領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號”系列衛星命名的中國海洋水色觀測衛星家族。
海洋一號A星:實現中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
中國的海洋國土面積約300萬平方公里,一直以來中國高度重視海洋資源監測與調查研究。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組織論證海洋衛星立項工作。進入20世紀90年代,隨著國內外對海洋資源關注度的與日俱增,中國對海洋衛星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
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號A星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搭乘長征四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自此,中國填補了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實現了中國海洋衛星“零”的突破,也開啟了“海洋一號”衛星系列發展的新紀元。
海洋一號A星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一代海洋水色衛星,星上裝載有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溫環境要素探測,為中國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河口港灣的建設和治理、海洋污染監測和防治等領域服務。
海洋一號A星的成功發射使中國躋身于世界海洋空間觀測強國之列。在軌運行期間,海洋一號A星獲取了大量水色遙感探測數據,探測范圍覆蓋了全球海域,在中國海洋權益維護、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環境監測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2012年,“‘海洋一號’衛星星地一體化系統及其應用”項目獲得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
海洋一號B星:中國海洋衛星中的“長壽星”
2007年4月11日,中國第2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B星搭乘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于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海洋一號B星的星上載荷同樣為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海岸帶成像儀。與海洋一號A星相比,B星的觀測能力和探測精度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還結合國內最先進的衛星工程研制經驗,專門針對海洋一號B星開展了可靠性提升工作,首次采用最低功耗模式進行設計,并采用了國內獨有、專為小衛星設計的太陽帆板驅動機構,有效提高了衛星在軌設計壽命,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證了海洋一號B星在軌運行的穩定與可靠。海洋一號B星設計壽命由A星的2年提高為3年,實際在軌壽命達到9年零10個月,成為中國小衛星領域有名的“長壽星”。
海洋一號C星: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十二五”海洋業務首發星
2012年3月,中國國務院批復了《陸海觀測衛星業務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要建成滿足國土資源領域各主體業務應用系統規模化運行、支持其他行業相關應用需求的衛星業務體系。按照這一規劃,2018年9月7日,第3顆海洋水色衛星——海洋一號C星成功升空,拉開了中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長期發展規劃海洋業務衛星的序幕。
隨著海洋一號A、B星退役,海洋一號C星承擔起中國海洋水色觀測的使命。該星搭載了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海岸帶成像儀、紫外成像儀、星上定標光譜儀、船舶自動識別系統五大載荷,可實現對全球海洋水色長期、連續、穩定探測,并支撐海洋環境信息保障、海洋預報減災、全球變化數據服務等業務。
自成功發射以來,海洋一號C星在遠洋漁業巴布亞新幾內亞金槍魚漁場海域水色、水溫監測,海冰、赤潮、溢油、森林火災、圍填海監測,可可西里鹽湖的封凍結冰監測中做出了突出貢獻。2019年8月,海洋一號C星還為中國第十次北極科學考察任務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范圍和海冰覆蓋面積等觀測數據,衛星出色的極地航線服務保障能力為此次北極科考順利完成提供了高效環境信息。
海洋一號D星:打造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2020年6月11日,海洋一號D星踏上新征程,也拉開了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加快推動海洋衛星領域探索創新的新篇章。
海洋一號D星上配置5個載荷,其中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可用于探測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溫度場,海岸帶成像儀可用于獲取海岸帶、江河湖泊生態環境信息,紫外成像儀可用于近岸高渾濁水體大氣校正精度,定標光譜儀用于監測海洋水色水溫掃描儀和紫外成像儀在軌輻射精度和穩定性;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用于獲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
此外,海洋一號D星將和當前正在服役的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這2顆衛星成功組網后,將實現雙星上、下午組網觀測,每天白天獲取2幅全球海洋水色水溫遙感圖,大幅提高對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帶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有效觀測能力,使中國在海洋水色遙感領域躋身國際前列。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云醫療”快速發展 互聯網診療同比增長十七2020-06-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