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疫情防控不能放松。一邊是防護服、口罩等厚重“裝備”,一邊是滾滾而來的熱浪—— 雙重“烤”驗下,高溫勞動保護亟待加碼
6月20日正午,北京氣溫最高達35攝氏度,一名醫生走出一處核酸檢測點時為雙手消毒,他身上的刷手服已經被汗水浸透。本報記者 王偉偉 攝
閱讀提示
時值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今年的高溫勞動與往年相比有了不小的變化。連日來,記者在北京、福州和武漢等地,探訪醫務工作者、外賣小哥、建筑及鋼鐵行業工人,發現高溫下堅守崗位的勞動者盼望有更多“涼策”。
6月底的一天上午,北京,高溫炙烤,通州區梨園鎮原云景國際汽配城大院里,核酸檢測正緊張有序地進行,600平方米的候檢涼棚與3個裝配大功率空調的檢測集裝箱,讓人感到絲絲涼意。梨園衛生服務中心預防保健科護士曹丹丹,正是這“涼策”的受益者。
7月2日13時,福州,記者見到外賣小哥陳強時,他正在一家奶茶店門口等待即將送出的第28份訂單。不過,陳強并未進店等候,而是選擇和奶茶店保持2米的“安全距離”,頂著烈日站在門外候餐。從店內飄出的一絲冷氣,是他此刻唯一能享受到的清涼。
7月4日,武漢,來自湖北黃岡的劉濤剛到光谷地下空間項目務工,第一件事就是健康體檢,這其中既有核酸檢測,也有針對高溫天氣各類突發疾病的職業健康檢查。拿到各項指標達標的通知單后,他順利進入現場工作。
今年盛夏,正值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高溫勞動與往年有了一些新的指征。連日來,記者在北京、福州和武漢等地采訪發現,高溫下的勞動者或是身著防護服,或是佩戴口罩,異常辛苦。
而讓勞動者倍感“清爽”的是,各地多重舉措,與時俱進加強高溫天氣的勞動保護。但同時,還有一些單位的勞動保護條件尚不完善,部分平臺從業人員為多掙錢無暇享受片刻清涼,這也給用人單位如何在疫情期間,更好地保障勞動者職業健康提出了新課題。
北京:火線裝空調為一線醫護“降溫”
隨著北京疫情再度來襲,梨園鎮的核酸檢測全面開啟。隨著檢測人員不斷增多,天氣炎熱,曹丹丹和同事的身體開始吃不消了。
“地表溫度能達到40攝氏度,穿著防護服簡直如同蒸桑拿,工作兩小時后把防護服脫下來,全身如同水洗一般。”曹丹丹坦言,6月19日上午,工作了3個小時左右的她突覺身體不適,頭暈、惡心、嘔吐、心跳加速等中暑癥狀隨之而來,被同事抬到了休息區。那些天,出現中暑癥狀的不止曹丹丹一個人。
考慮到檢測現場的高溫所存在的勞動風險,梨園鎮迅速將原云景國際汽配城大院設為檢測新地址,并安裝大功率空調。
6月20日,歷時10個小時火速搭建起來的新檢測點投入使用,不僅讓檢測者排隊不再擁擠,集裝箱內還源源不斷地吹來冷氣,使得一線檢測人員不必再受高溫之苦。
“有了空調,檢測點溫度降至20攝氏度左右,我們工作起來方便多了,休息區還有水和綠豆湯,我和同事們都為這些‘涼策’點贊!”曹丹丹興奮地說。新的檢測點建成后,檢測速度還得到大幅提升,在醫護人員配備充足的情況下,日檢測能力提升至3000人。
不過,記者調查發現,一些區域和醫療機構受場地和條件限制,高溫勞動防護不足。一位頂著烈日工作的護士表示,希望增加換班輪休的頻次,適當增加休息時間。
福州:“再熱也停不下來”的外賣小哥
長褲、冰袖、頭盔、口罩、面罩,這是福州外賣小哥陳強這個夏天的防暑防疫裝備。去年,這個26歲的小伙子,送出了29288單外賣,成為“餓了嗎”平臺福州區的“單王”。
“原本還可以到店里‘蹭空調’,現在我們很少進店,這樣也能給商家和店內客人降低感染風險。”陳強趁著等餐的空閑告訴記者,夏季和福州溫度一樣火爆的是激增的訂單,每天11時起送餐,送午餐、送下午茶、送晚餐,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要忙到22時后才能下班。上個月他的訂單量近1800單,當月,福州高于35攝氏度的天數達15天,打破了30年來同期的高溫紀錄。
“在最熱的時候,反而沒多少時間停下來!”陳強剛說自己“停不下”來沒多久,來自平臺的倒計時提醒又一次響起。
“沒時間停下來”的不僅是陳強。據福州鼓樓區白馬路城市工人休息室負責人介紹,每天在這個休息室周邊來來往往的外賣小哥不少,但即便休息室配備了空調、免費供應涼茶、掛起了“歡迎外賣小哥進門納涼”的宣傳語,還是很少有外賣小哥上門享受哪怕只有片刻的清涼。
“高溫就意味著收入,停下來就沒錢賺。”陳強說,遇到極端高溫和惡劣天氣,平臺會調整單價,如高溫時每單增加3元~5元的配送收入,以每天15單計算,高溫月份一個月可以多賺近1500元,“這比‘高溫津貼’的力度更大!”
同樣干了3年外賣的鄭成鋒有著不同的觀點。按照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攝氏度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作業的應發放高溫津貼。在鄭成鋒看來,平臺并未單獨發放高溫津貼,也沒有明確告知發放標準。雖然平臺在集合站點配備了仁丹、清涼油等,但在高溫天氣下,外賣小哥要想防暑降溫大多只能靠自己。這個夏天,鄭成鋒在外賣車上安裝了一臺便攜可充電的微風扇。
福建謹而信律師事務所律師朱柏濤建議,平臺企業應合理安排從業人員作息時間,并為戶外作業配備降溫工具等。
武漢:爐前工戴著口罩作業
梅雨時節雨紛紛,雨水一停熱浪襲。近來的武漢,每場大雨過后,氣溫都會飆升。
“夏天氣溫高、濕度又大,頭頂烈日、戴著口罩干活,又悶又熱,出汗特別多,不一會兒,口罩就濕透了,糊在臉上,很不舒服。”劉濤說。
“我們在高溫時段為工友免費發放西瓜、酸梅湯、防暑藥物等,并在高溫時段錯峰施工,確保施工安全。”中建三局二公司光谷地下空間項目黨支部副書記王艾明介紹。
根據《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當日最高氣溫達到37攝氏度以上、40攝氏度以下時,用人單位全天安排勞動者室外露天作業時間累計不得超過6小時,且在氣溫最高時段3小時內不得安排室外作業;當日最高氣溫達到35攝氏度以上、37攝氏度以下時,用人單位應縮短勞動者連續作業時間。由于戴著口罩作業體感更加悶熱,劉濤希望在疫情期間,適當縮短高溫作業時長。
廖云是武漢鋼鐵公司煉鐵廠四號高爐的爐前組長。四號高爐處于爐役后期,安全風險較大,爐前出鐵操作必須嚴格規范。每天開完安全會后,廖云便和工友們一起仔細地檢查現場設備設施,及時消除事故隱患。
疫情還沒有完全散去,這個夏天顯得有些特殊。雖然天氣漸熱,但大家還是堅持規范佩戴口罩。同時,各班班長當起志愿者,每天幾次對崗位人員進行測溫,還對防暑降溫物資外包裝、冰柜、飲水機等進行消毒。
近年來,夏送清涼,各級工會一直在行動。6月底,武漢市總工會發出通知,要求用人單位為職工提供必要的休息場所、防護用品等,合理安排和調整作業時間。記者了解到,目前工會正在開展職工勞動保護及安全生產的監督檢查。
郭強 李潤釗 張翀
責任編輯:趙睿
- 日產防護服超10萬套!央企強力推進醫療物資生產2020-02-27
- 全省首張 柒牌拿下轉產無菌醫用防護服生產許可證2020-02-27
- 福州一企業“火線轉產” 日產原料可制5000套防護服2020-02-11
- 廈門:行道樹“穿”上白色“防護服” 保暖防蟲又美觀2017-11-17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家防辦、應急管理部緊急調撥中央防汛救災物2020-07-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