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郁靜嫻)“產業扶貧已經成為覆蓋面最廣、帶動人口最多、可持續性最強的扶貧舉措。”在16日舉辦的國新辦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介紹了產業扶貧進展成效。
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涉農整合資金加大對產業扶貧的投入,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超過40%。支持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的扶貧小額信貸累計發放6800多億元。
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快速發展。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
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大幅提高。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貧困勞動力在本縣內鄉村企業、扶貧車間務工的超過1300萬人,占務工總人數近一半。在產業扶貧的有力支撐下,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長30.2%。
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條件顯著改善。扶貧產業的快速發展,為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進入貧困地區提供了載體,也加快推動了交通、物流等配套設施建設。據統計,貧困縣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1億畝、農產品初加工設施4.3萬座,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4萬家,發展農民合作社71.9萬家,創建各類扶貧產業園2100多個,組建4100多個產業技術專家組,招募4000多名特聘農技員,產業發展保障更加有力、后勁明顯增強。
“通過產業扶貧,不僅形成了一系列產業聯農帶貧的有效模式,還激發了貧困群眾不等不靠、自強不息、用勤勞雙手改變生活的精神狀態。”劉煥鑫說。依托訂單生產、土地流轉、生產托管、就地務工、股份合作、資產租賃等方式,72%的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關系。70%以上的貧困戶接受了生產指導和技術培訓,累計培養各類產業致富帶頭人90多萬人。
貧困地區大多生物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良,發展特色產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何避免同質化競爭?“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起步晚,同質化往往體現在賣‘原字號’農產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能夠有效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增值,拓寬市場空間。”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說。
2018年以來,農業農村部舉辦20余場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幫助700多個貧困縣銷售農產品500多億元。目前,貧困縣登記農產品地理標志800多個、認證綠色和有機農產品1.1萬個,比2012年增長4倍多,市場競爭力、影響力明顯提升。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謝暉介紹,近年來,云南積極打好“綠色食品”牌,全省有機茶的認證面積、認證數量位居全國第一,綠色食品產業實現貧困縣全覆蓋。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福州長樂:干部捐助20頭牛 貧困戶走上致富路2020-12-10
- 永泰貧困戶當上河道專管員 開啟生活新篇章2020-11-27
- 扶貧有成效 “民天”更美好2020-11-26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國家統計局: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020-12-1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