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電子憑證真的太方便了!”在北京某中醫院就診的王女士興奮地說,自己到醫院就診時發現忘帶醫保卡,掛號人員告訴她,現在只需要在手機上綁定“醫保電子憑證”,無需攜帶實體卡,即可正常就診及享受醫保報銷。
河北省石家莊市行唐縣的張先生因患頸內動脈血栓到北京天壇醫院就醫,出院時使用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在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3項保障待遇“一站式”結算后,報銷比例達到91.4%。
2020年,如王女士和張先生這樣,享受到醫保便利的人群已經越來越多。據國家醫保局統計,截至2020年11月26日,累計全渠道醫保電子憑證用戶量已超過3億;截至2020年底,住院費用跨省份直接結算定點醫療機構達4.4萬家。
2020年,全國基本醫保參保人數13.6億人,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為救治新冠肺炎患者“買單”、門診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藥品和冠脈支架大幅降價……眾多惠民政策的落地,為人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堅實保障。
“一攬子”措施助力新冠疫情防控
據媒體報道,2020年1月,71歲的秦志江因感染新冠肺炎入院治療。本來就患有高血壓病、冠心病的他,住院五個多月后順利出院。作為當時全國年齡最大的新冠肺炎ECMO成功撤機患者,他在治療期間產生的148萬元費用,最后全部由醫保報銷。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國家醫保局迅速行動、綜合施策,從預付資金減輕醫院墊付壓力,到支持對慢性病患者開“長處方”,再到明確可以延期緩繳醫保費,推出了“一攬子”措施,不僅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發揮了重要作用,更充分展現了我國醫保制度性保障功能和治理效能。
在疫情發生之際,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國家衛健委發出緊急通知,提出“確保患者不因費用問題影響就醫,確保收治醫院不因支付政策影響救治”,并將疑似患者醫療費用納入醫保報銷范圍。
國家醫保局局長胡靜林曾對媒體表示,疫情期間,“兩個確保”對于實現“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起到重要推動作用,是應對公共衛生事件的重大制度創新。
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服務管理司司長熊先軍在2020年7月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截至當年7月19日,全國新冠肺炎確診和疑似患者發生醫保結算13.55萬人次,涉及醫療費用18.47億元,醫保支付12.32億元,支付比例達到67%,剩余部分財政按規定進行補助。同時,為支持復工復產,各地從2月起減半征收職工醫保單位繳費部分,減征期限不超過5個月,預計可為企業減負1500億元以上。
此外,受疫情影響,常見病、慢性病患者看病、復診面臨諸多困難的現實下,當人們開始通過互聯網尋求醫療服務時,醫保部門也及時將互聯網診療納入醫保報銷,推出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在互聯網醫療機構復診可醫保報銷的利民政策。
“帶量采購”令群眾看病無后顧之憂
據媒體報道,上海市民劉女士一直通過口服靶向藥物吉非替尼治療肺癌。“以前這個藥半年就要花費6萬元到7萬元,現在每個月個人自付只要幾百元,完全承擔得起。”她說,是國家的好政策讓自己看病再無后顧之憂。
國家醫保局官網顯示,2019年,《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方案》印發,對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試點工作作出部署,選擇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等11個城市開展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12月底,25個中選藥品“4+7”試點地區平均采購執行進度為183%,中選藥品占同通用名藥品采購量的78%。降價幅度在52%,最大降幅在90%多。
2020年1月17日,第二批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工作展開。本次集采平均降價幅度達到53%,最高降幅達93%。尤其是降糖藥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慢性病常用藥的較大幅度降價,將顯著降低患者負擔。此外,如解熱鎮痛藥對乙酰氨基酚的擬中選價格為0.03-0.07元/片,進一步促進了低價藥的穩定供應。
2020年8月20日,第三批國家藥品集采產生擬中選結果,56個擬采購藥品有55個采購成功。與當前同種藥品最低采購價相比,擬中選藥品平均降價53%,與前兩批集采平均降幅相當。
三批國家集采共包括112個藥品,按約定采購量測算,每年費用從659億元下降到120億元,節約539億元,其中因降價節約274億元,因優先使用中選藥品產生的替代效應265億元,顯著降低了患者的費用負擔。
“三次國家組織集采覆蓋的品種達到上百種,對未來提高藥企集中度,規范藥品流通環節,建立醫保藥品的支付標準,改善醫院用藥目錄,提高患者用藥可及性,降低醫療費用起到了很大作用。”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胡善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未來那些采購量大、金額高的藥品,都可能在集采范圍內。節約下來的資金可以讓更多創新藥物進入醫保目錄,長遠看,有利于百姓健康保障。
“耗材降價”讓心血管疾病患者受益
介入人體、臨床使用量大的冠脈支架、人工關節等高值醫用耗材,一度因價格高昂令患者望而卻步。而據《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8》顯示,我國因心腦血管病死亡的人數占居民疾病死亡構成的40%以上,冠脈支架患者的需求之大不言而喻。
2020年11月5日,從冠脈支架入手的首批國家高值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產生擬中選結果。10個產品價格從均價1.3萬元左右下降至700元左右。與2019年相比,相同產品平均降價93%。
2021年1月1日,76歲的向娭毑因患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接受緊急冠脈造影、冠脈內溶栓及支架植入術,手術中使用的支架價格由7800元降至798元。這是湖南省首例享受國家組織的冠脈支架集中帶量采購福利的患者。
“冠脈支架在治療心臟疾病中使用率高,每次手術需使用1至3個。”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湘潭市根據各醫療機構報送采購需求總量的80%,確定第一年約定采購總量為1674個,預計可節約1684萬余元。
值得一提的是,價格的降低并不代表質量下降。“集采合金帶藥支架,我們是經過專家論證的。”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價格和招標采購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包括國家衛健委心血管介入管理專家組組長霍勇在內的專家組在經過評估后,也認為合金在技術上更先進。
該負責人還表示,對于這樣的降價幅度不必太過驚訝,更不用擔心企業報價是否已經低于成本,經過前期一系列的成本測算、財務報表分析等,這一報價在合理范圍內。
“在原有模式下,企業比拼的是銷售渠道和費用空間,企業之間沒有公平競爭,企業產品質量、性能保障、成本管理等方面的競爭根本就不充分。”國家醫療保障局副局長陳金甫也指出,必須斬斷原有的銷售模式對中國行業發展的影響,促成整個行業的高質量發展。
“醫保目錄”調整提升用藥保障
“我每個月都要去醫院開藥。如果不及時用藥,關節就會劇痛。”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李樹林在接受央視新聞采訪時表示,他每月需使用兩支阿達木單抗,以前該藥品每支的售價為7600元,一個月光藥費就是15200元,且全部自費。從2020年開始,該藥品的價格下降到每月僅需2580元,且門診可報銷54%,李樹林個人只需負擔1186.8元。
自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建立以來,醫保部門高度重視罕見病的用藥保障工作,國家層面先后發布了五版醫保藥品目錄,目錄內藥品數量從1535個增加到2709個。通過調整醫保目錄,實現了用藥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和目錄結構的優化。同時,隨著更多好藥和新藥的納入,也為更多患者減輕了就醫負擔。
2020年12月,國家醫保局公布了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最新結果,調入藥品119種,調出29種,目錄內藥品達2800種。這是2018年以來連續第三年調整藥品目錄,共納入433種新藥、好藥。意味著我國藥品目錄動態調整機制基本建立。114個談判藥品價格平均降幅超過50%。其中,準入25種國產創新藥,有力鼓勵了國產藥品創新。
與往年相比,慢阻肺用藥、紅斑狼瘡用藥、腫瘤免疫治療用藥、兒童用藥……新增藥品共涉及31個臨床組別,占所有臨床組別的86%,此輪談判藥品數量最多,可讓患者受益面更廣泛。
國家醫保局工作人員介紹,今后將對醫保藥品目錄建立完善動態調整機制,原則上每年調整一次。這意味著更多救急救命的好藥有望及時納入醫保,不斷提高人們的用藥保障和就醫獲得感。
在2020年,還有一系列惠民醫保政策不斷推出。如《國務院關于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發布,提出“1+4+2”總體改革框架,標志著醫保制度進入成熟、定型的新發展階段;《基本醫療保險用藥管理暫行辦法》施行,明確了基本醫保用藥管理的基本原則、各級部門職責,有利于提升基本醫保用藥科學化、精細化管理水平,是基本醫保用藥管理的主要政策依據;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印發的《關于擴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新增14個試點城市,是繼2016年國家首次開展長護試點后,長護制度再次擴大試點,著眼建立獨立險種,明確制度試點基本政策……
醫療保障是基本的民生工程。2020年,隨著我國醫保工作的不斷深化,醫保制度改革措施不斷推進,保障覆蓋面從小到大、管理服務從粗到精。未來,相信中國特色的醫療保障制度體系將會不斷完善和發展,制度作用持續顯現和發揮,在讓群眾受益的同時,為推動實現“健康中國”的宏偉目標,提供更大助力。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基本醫保參保13.6億人!這張“網”,世界最大2021-01-13
- 國家醫保目錄再升級 119種新藥"較高性價比"入圍2020-12-28
- 福州人注意,醫保又有新變化!2020-12-14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2.3%背后的中國經濟答卷——從首破百萬億看經2021-01-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