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訪談)為農民“代言”的李云才:應突破解決種源“卡脖子”技術
中新社長沙3月2日電 題:為農民“代言”的李云才:應突破解決種源“卡脖子”技術
中新社記者 唐小晴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在2021年全國兩會上,種業問題成為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湖南省委副主委李云才關注的焦點話題。
這位扎根農村10余年的委員常年行走在田間地頭,與農民朋友打交道,是“三農”提案“高產戶”。每年全國兩會,李云才總是為土地發聲、為農民“代言”。
去年,李云才提出“建立國家和省級種質資源庫”,建議打破種子壟斷、技術壟斷、資本壟斷和市場價格壟斷。今年,他繼續為種業建言,帶著《關于突破種源“卡脖子”技術打好種業翻身仗的提案》赴會,建議把種業作為中國農業安全和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編制種業發展規劃和振興行動計劃,突出解決種源“卡脖子”技術,補短板強弱項。
雖然中國主要農作物中大部分種子為自產,但西紅柿、玉米、馬鈴薯、黃瓜等種子部分依賴進口。據《2019年中國種業發展報告》披露,2018年,中國進口農作物種子7200余萬公斤,進口額4.75億美元,其中蔬菜種子進口額2.28億美元,來自近50個國家和地區。
李云才舉例說,如畜禽種質資源長期依賴“洋種子”,商品豬種質資源多從歐美等地引進,引進后選育沒有跟上,生豬產業陷入“引種—退化—引種”的種源循環。
“建議實施優質生豬核心種源自主選育工程,建成瘦肉型豬商業化育種體系和基因組選擇參考群。”李云才說,要形成國家核心育種場選育母系豬、專業聯合育種平臺公司選育父系豬和開展育種數據服務的商業化聯合育種機制,育成高繁殖系、高產肉系瘦肉型豬新品系,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先進,實現瘦肉型豬核心種源自給并部分外銷。
近年來,中國不斷提高自主選育能力,市場占有率穩步提升,當前國產種子替代“洋種子”的現象越來越明顯。中國農業農村部最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95%,尤其是水稻、小麥實現完全自給。中國農業科學院也已擁有全球第二大種質資源庫,收藏種質資源52萬份,未來這一數字將擴容到150萬份。
“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中國種業發展還存在品種同質化現象嚴重、產業集中度低、種質資源保護利用不夠等瓶頸。”李云才廣泛調研,召集專家召開調研座談會。他建議,重點鼓勵重大專項原始創新,按照種源“卡脖子”技術分項分題實行“揭榜式”技術攻關,鼓勵深度合作,打造種業“航母”。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住閩全國政協委員行前通報會召開2021-03-03
- 【代表委員風采】賴應輝:糧食安全的守望者2021-03-03
- 全國政協委員賴明勇: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釋放數據紅利2021-03-02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全國人大代表楊飛飛:不斷推進產業工人職業生2021-03-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