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7月5日消息(記者孫魯晉 張棉棉)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北京時間7月4日14時57分,在大約7小時的出艙活動中,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密切協同,圓滿完成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艙,標志著我國空間站階段航天員首次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出艙活動,又被稱作太空行走,是指航天員或宇航員離開載人航天器乘員艙,只身進入太空的活動。由于太空環境惡劣,航天員要面臨失重、低氣壓和氣溫不穩定以及強輻射等諸多挑戰。
出艙任務成功完成的背后,是一個又一個精巧的高難度設計。例如,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首次托舉航天員劉伯明到指定位置,圓滿完成出艙操作,抬升天和核心艙艙外全景相機的位置,完成了我國空間站工程建造任務的又一壯舉。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的集大成者,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在實施本次任務中有怎樣的表現?
核心艙上的機械臂是個“狠角色”,它雖然個頭大,但是關節多,非常靈活,是目前同類航天產品中復雜度最高、規模最大、控制精度最高的空間智能機械系統,主要承擔艙段轉位、航天員出艙活動、艙外貨物搬運、艙外狀態檢查、艙外大型設備維護等八大類在軌任務。核心艙機械臂展開長度為10.2米,最多能承載25噸的重量,是空間站任務中的“大力士”。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機械臂產品副總師胡成威介紹:“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是我國首個可長期在太空軌道運行的機械臂,其肩部設置了三個關節、肘部設置了一個關節、腕部設置了三個關節,一共七個關節,每個關節對應一個自由度,就如同人的手臂一般,具有七自由度的活動能力。能夠實現自身前后左右任意角度與位置的抓取和操作,為航天員出艙順利開展出艙任務提供強有力的保證。”
為擴大任務觸及范圍,空間站核心艙機械臂還具備“爬行”功能。核心艙機械臂采用了“肩3+肘1+腕3”的關節配置方案,肩部和腕部關節配置相同,同時肩部與腕部各安裝了一個末端執行器。意味著機械臂兩端活動功能是一樣的。
“作為機器臂的觸手,末端執行器可以對接艙體表面安裝的目標適配器,機械臂通過末端執行器與目標適配器對接與分離,同時配合各關節的聯合運動,從而實現在艙體上的爬行轉移。”胡成威說。
空間站機械臂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新領域之一,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在抓總研制過程中,在關鍵技術、原材料選用、制造工藝、適應空間站環境的長壽命設計等方面均作出了巨大的突破和創新。胡成威介紹:“在研制團隊的努力下,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大型空間機械臂核心技術并應用的國家,全部核心部件實現國產化。”
雖然針對機械臂的贊賞聲不絕于耳,還有海外網友表示這個創意“太牛了”。但有外國專家稱,這樣的想法太過瘋狂,在空間站運行過程中,上面所有的物體都會隨之高速運動,任何偏差都會造成一定的設備損失。對此,航天科技集團五院空間站系統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湯溢表示:“我國的機械臂是我國科研人員自主研發的產物,在很多技術細節上有自己的獨創和奇思妙想,但從機械臂本身的主要功能來說并不是首創,國際空間站上功能最強大的加拿大臂同樣具有移動識別、抓捕、安裝等功能。加拿大臂從其承載能力和作用范圍上來說,比我國的空間站機械臂更大,但是我們也從來沒有聽到關于加拿大臂會造成空間安全方面的問題。”
責任編輯:黃小群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首顆晨昏軌道氣象衛星成功發射 將為我們帶來2021-07-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