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4日電(記者董瑞豐、王井懷)以二氧化碳為原料,不依賴植物光合作用,直接人工合成淀粉——看似科幻的一幕,真實地發生在實驗室里。我國科學家首次實現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相關成果北京時間24日由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
淀粉是糧食最主要的成分,通常由農作物通過自然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生產。自然界的淀粉合成與積累,涉及60余步生化反應以及復雜的生理調控。人工合成淀粉是科技領域一個重大課題。此前,多國科學家積極探索,但一直未取得實質性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馬延和帶領團隊,采用一種類似“搭積木”的方式,從頭設計、構建了11步反應的非自然固碳與淀粉合成途徑,在實驗室中首次實現從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核磁共振等檢測發現,人工合成淀粉分子與天然淀粉分子的結構組成一致。
實驗室初步測試顯示,人工合成淀粉的效率約為傳統農業生產淀粉的8.5倍。在充足能量供給的條件下,按照目前技術參數,理論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應器年產淀粉量相當于我國5畝玉米地的年產淀粉量。
馬延和介紹,此次研究設計、組裝出一種自然界不存在的合成代謝途徑,并使其工作效率大幅高于自然生物過程,跨越了自然途徑數億年的進化。這一突破,為淀粉的車間生產打開一扇窗口,并為二氧化碳原料合成復雜分子開辟了新的技術路線。
對于此次成果,德國科學院院士曼弗雷德?雷茲、美國工程院院士延斯⋅尼爾森等國際知名專家均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一重大突破將該領域研究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中科院副院長周琪說,成果目前尚處于實驗室階段,離實際應用還有距離,后續需盡快實現從“0到1”概念突破到“1到10”的轉換。
據了解,經科技部批準,天津工業生物所正在牽頭建設國家合成生物技術創新中心。科研團隊的下一步目標,一方面是繼續攻克淀粉合成人工生物系統的設計、調控等底層科學難題,另一方面要推動成果走向產業應用,未來讓人工合成淀粉的經濟可行性接近農業種植。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哪類主食適合減脂?支付寶螞蟻莊園11月4日答案2019-11-04
- 最新發現:利用太陽光催化二氧化碳合成氨基酸2018-12-05
- 世界氣象組織:全球溫室氣體水平創新高2018-11-24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2021年國慶節放假時間怎么調休和補班?2021國2021-09-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