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編者按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10月14日是重陽節,也是我國第9個法定“老年節”。

      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2.6億人,占全國總人口的18.7%,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人。他們中,有的為支持兒女事業、照料孫輩,“候鳥式”離家漂泊至陌生城市;有的因子女外出務工導致家庭“空巢化”,加之鄉土情結重,留守村莊;也有的因各種原因沒有子女成為孤寡老人……他們的生存狀態怎樣,面臨哪些困難,如何實現“讓所有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 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老人在家庭中往往承擔“帶孩子,做家務”的重任。其中,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流動加速,越來越多的老人為了照顧孩子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走進陌生的環境

      ● 老人們與子女共同生活,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資源,共同應對養老和育幼的雙重挑戰;另一方面,當一個隨遷老人面臨被“連根拔起”的新生活時,家庭成員間的摩擦和沖突很可能加劇

      ● 除了整天忙著帶孩子、做家務之外,語言不通、智能鴻溝、孤獨、異地就醫報銷難、擔心自己體力精力不夠成家庭負擔等,也是“老漂族”無時無刻面臨的問題

      兩口子專心掙錢奔前程,姥姥在家照顧好孩子。這樣的分工,在王燕(化名)心里原本是完美的,但最近“夢碎了”——姥姥和孩子琪琪都出現了一定的心理問題,“當聽到心理咨詢師的診斷時,我崩潰了”。

      琪琪出生4個月時,王燕返回工作崗位,姥姥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北京,開始扛起了貼身照顧琪琪、料理家務的重任。而看似平衡的背后,是姥姥心理的失衡——感覺被“困”在這個家里的焦慮,加上不能盡孝床前來自自己母親的電話責備,讓姥姥對琪琪“又愛又恨”,用心理咨詢師的話來講,“琪琪成了姥姥實現價值的工具”,6歲的孩子不再允許犯任何錯誤,失去了哭泣的權利。

      雖然王燕家的情況有些特殊,但為了照顧孩子從老家趕到城里,全職帶孫輩的“老漂族”,確實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

      64歲的吳愛芳(化名)是湖南人,兒子大學畢業后選擇留在北京工作。兩年前,為了照顧年幼的孫女,吳愛芳在兒子的邀請下來到河北廊坊燕郊(緊鄰北京)與兒子兒媳同住,照顧一家人的起居生活。“年紀大了,干不了別的,也只能看看孫子,做點家務,都是為了孩子們能幸福。”吳愛芳說,但幸福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只有她自己最清楚。

      據2020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億,占比18.7%。按照中國的傳統觀念,這些老人在家庭中往往承擔“帶孩子,做家務”的重任。其中,隨著城鎮化快速推進、人口流動加速,越來越多的老人為了照顧孩子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走進陌生的環境。

      這些老人在異鄉生活得習慣嗎?和鄰里關系融洽嗎?生病就醫方便嗎……帶著這些問題,記者展開了調查。

      總在忙

      接送孩子買菜做飯三點一線

      “不說了,我得給孫子做飯了,不然就來不及了。”62歲的陳璐在河南駐馬店正陽縣的出租房里接受記者采訪時,時不時抬頭看鐘表,在臨近中午11點時,急匆匆地結束了采訪。

      陳璐是正陽縣呂河鄉人,以前一直生活在鄉下,兒子兒媳常年在外打工。為了讓孫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兒子將孩子轉到了縣城上學,陳璐也開始了租房陪讀的生活。“家里還有田,家門前有一小片菜地,養著雞、鴨,這些也都離不開人,所以他爺爺就留在家里。”

      學校、菜市場和出租房,是陳璐在縣城陪讀生活中最常去的三個地方。

      出租房不大,屋內只能擺放下一張床和一個衣柜。在這個逼仄的空間內,陳璐還是想辦法為孩子安置了一張書桌。孩子今年讀初二,從書桌上方張貼的獎狀可以看出他學習成績優異。“這些獎狀也是我的軍功章,也算是對得起他爸媽,對得起自己了。”陳璐頗為自豪地說道。

      據房東介紹,由于位置距離正陽縣第一小學和第一中學都比較近,家里的空房常年租給陳璐這種帶孩子來讀書的租戶,大多是老人帶孫輩,因為孩子的父母要外出打工賺錢,畢竟供孩子讀書和老人生活也需要不小的支出。

      在陳璐的手機鬧鐘上,只定了3個時間:早上5點、中午11點和下午4點半。這是提醒陳璐做飯的時間,“我吃得早點晚點都無所謂,主要是因為孫子要上學,一切都得按照他的時間來”。

      按時做飯、準時吃飯、接送孩子,必須要牢記遵守,對吳愛芳而言也是如此。由于兒子兒媳要早起上班,吳愛芳每天必須要趕在7點之前做好早飯,等兒子兒媳吃完走后,再把孫女喊起來吃飯,“晚一步,步步晚,時間都是固定好的”。

      “哪有什么閑工夫呢?吃完飯送完孩子上學,還得去買菜。買完菜回來還得洗衣拖地。只要你想,總會有各種家務等著你干。”在回答記者“空閑時做點什么”的問題時,吳愛芳看著剛洗完晾曬的全家衣服感慨道。

      剛來燕郊時,吳愛芳對一切都還不熟悉,只能去樓下的超市買精品菜,后來偶然得知附近3公里處有一個大型菜市場,蔬菜新鮮價格又低,她便每天來回步行6公里去菜市場采購。

      “時間到了,我得去接孫女放學了。你看,我這一上午就買了點菜,別的什么也沒干。”吳愛芳有些懊惱地說。

      “什么也沒干成。”常常是吳愛芳對自己忙碌生活的評價。

      在北京一些公園、社區走訪中,記者充分感受到:老人們與子女共同生活,一方面可以有效整合家庭資源,共同應對養老和育幼的雙重挑戰;另一方面,當一個隨遷老人面臨被“連根拔起”的新生活時,家庭成員間的摩擦和沖突很可能加劇。

      63歲的韓阿姨告訴記者,她對兒媳的生活習慣忍無可忍。從湖北來到北京幫忙帶孫女后,平時勤儉節約的韓阿姨對兒媳的“買買買”尤為看不慣。實在忍不住了就和兒子嘮叨幾句,兒子勸她看開點,不要過問年輕人的事兒。她平時做家務、帶孩子本來就很累,心里的委屈無處訴說,老伴又不在身邊,也沒有認識的朋友,從不參與社區活動,重壓之下她就一直想帶孫女回湖北生活。

      不適應

      語言不通社會隔閡各種困境

      從農村來到城里,千里迢迢從老家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老人在幫助子女照看孫輩之余,往往對新的生活一時難以適應。

      語言不通,是“老漂族”遇到的第一個難題。

      “我不太會說普通話,有時候出去跟人家聊天的時候,別人總聽不懂我在說什么。”吳愛芳稍顯尷尬。也因為這一點,已經在燕郊生活兩年的她依然沒有交到什么朋友。

      吳愛芳偶爾會聽說社區里舉辦文化活動,但她從來沒有參加過,“不知道怎么溝通。而且太忙了,照顧孩子、做完家務也沒啥時間了”。

      這一問題在劉氏夫婦身上同樣存在,兩人今年70歲,半年前,為了照顧獨自在北京租房考研的外孫女,從河南老家來到北京,“孩子父母都在忙工作,我們老兩口在老家也沒什么事兒,就來北京照顧她”。

      由于語言不通,劉氏夫婦剛到北京便遇到不少難題,“我想買個豬肉三鮮包,但賣包子的人聽不懂,最后我用手指著價目表,人家才弄明白”。

      在老家,劉氏夫婦每天晚飯后都要去家附近的廣場散步,跟大家聊天;來到北京后,兩人很少出門,也不喜歡跟人來往。“人家都聽不懂我講話,自然不愿意跟我說話,與其在人堆里像個傻子,還不如待在家里不出去。”劉老爺子說,他們現在每天都圍著孩子轉,一直忙家務事,“小區里都是高樓,每家都獨門獨戶,鄰里見面只是打個招呼,并沒有什么深入的交流,所以也談不上熟悉”。

      吳愛芳對此也深有感觸。她說:“我們都住高樓里,進了屋就關上門,鄰里之間基本沒有交流,人際關系比較淡。”

      在王燕的母親看來,這個社區10多棟住宅樓里住滿了幾千人,但都是陌生人——由于不會說普通話、不識字,在這里,她的朋友圈只有兒子、兒媳;能稱得上點頭之交的鄰居只有一個;平均每月在社區遛彎的次數只有一次。

      近兩年,王燕母親的心情越來越差,屢次想回家鄉,卻說不出口。用老人的話來說,自己的老母親尚在,卻不能盡孝床前,特別愧疚,但也知道女兒這邊需要人手。只有面對孫女時,她才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可孩子們回家后,王燕母親又常常感到很失落:“他們回來后,要么看電視、玩手機、逗孩子,要么還要忙工作。我理解,他們白天累了一天,不想說話很正常,但這樣的生活確實令人感到煎熬,有時候我覺得自己被判了‘有期徒刑’,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刑滿’回家。”

      智能鴻溝,是“老漂族”遇到的第二個難題。

      乘坐電梯、刷碼支付,這些年輕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方式,吳愛芳卻學習了很久。吳愛芳家住在28樓,剛來燕郊時,她一直不會也不敢獨自乘坐電梯,“不想給孩子添麻煩,硬著頭皮也得學,慢慢地也就學會了”。

      年紀更大的劉氏夫婦至今不會使用智能手機,更不懂什么叫刷碼支付,出門購物仍選擇現金支付。“外孫女教過我很多次,但是我總是記不住,教來教去還不如直接使用現金。”說著,劉老爺子拿出來一個盒子打開,里面放著各種零錢硬幣,“你看,這些都是我平時攢下來的,為了買東西方便”。

      孤獨,是這些老人遇到的第三個難題。

      與吳愛芳一樣,陳璐在縣城也同樣沒有什么朋友。雖然陳璐不存在語言不通的問題,但平時也很少與人來往。除了認識房東外,誰都不認識,偶爾跟同樣租房的鄰居打聲招呼便關上了房門。唯一與外部聯系的渠道便是自己的手機。

      “孤獨是肯定的,孫子回來還能跟我說句話,平時屋里就我一個人,連個聲響都沒有。”為了節約話費,陳璐甚至連電話也不會輕易打。

      在北京生活的劉氏夫婦同樣深感孤獨,“只希望外孫女今年能順利考上研究生,我們老兩口也能趕快回家,這里一個熟人都沒有,誰也不認識”。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相關閱讀
      關鍵詞: 老漂族現狀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鐵路警方打掉一跨省詐騙團伙 團伙成員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亚洲精品线路一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亚洲第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网站| 最新亚洲人成无码网www电影|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成A人片 | 亚洲福利中文字幕在线网址|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手机在线|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国产亚洲一卡2卡3卡4卡新区| 亚洲AV无码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网站|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毛片av不卡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国产精品亚洲mnbav网站 | 亚洲女人初试黑人巨高清|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va在线| 亚洲色偷偷综合亚洲av78|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亚洲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 色窝窝亚洲av网| 亚洲情侣偷拍精品| 青青青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一成久久精品国产成人综合 | 亚洲精品无码鲁网中文电影|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播放中文|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