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難安
擔心體力精力不足成負擔
“害怕”“擔憂”,是記者采訪這些老人時,經常聽到的字眼。雖然為家庭、為晚輩付出了很多,但老人們還是處處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擔心自己的體力、精力不濟,沒有幫上忙,反倒成了孩子們的負擔。
為了讓父母打發時間,女兒特意為他們買了一個平板電腦,下載了三國演義、西游記等電視劇。但為了不打擾外孫女學習,劉老爺子從不敢放出聲音,只看畫面,“我們只看到晚上8點,怕第二天起不來耽誤做早飯”。
吳愛芳的兒媳是東北人,為照顧兒媳口味,她會閑暇時看一些做飯的短視頻。由于擔心年幼的孫女玩手機,她從來都是躲著孫女看手機,還不敢看太長時間,“等把孫女哄睡著,我才能看一小會兒,一方面擔心把孫女吵醒,另一方面睡得太晚,第二天沒精神做家務”。
一些老人坦言,也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學會了看孩子的“臉色”。原本住在河南農村的楊慶國(化名)在老伴去世后,便搬到駐馬店城里與女兒一起生活。在接送孩子、干完家務之余,楊老爺子的唯一愛好便是打麻將。“我女兒不喜歡我打麻將,一聽到我打麻將就會不高興,久而久之我也就不去了。”無處可去的楊老爺子閑暇時只能坐在家里發呆。
每次跟兒子匯報孫子的近況時,陳璐總會有些緊張。“要是孫子這次考得很好,我就會底氣足一點,否則總感覺我有責任,沒有把孫子帶好。”
對老人們而言,更害怕自己成為拖累。
楊慶國的身體不太好,今年年初突然中風,臥床休息了近一個月。為了不給女兒添麻煩,楊老爺子剛能下床活動便立即去附近超市買菜做飯,“人老了,就不中用了。不說幫子女做點什么,只要不成為累贅就知足了”。
陳璐同樣感慨:“得虧我身體硬朗,不然沒人照顧孫子不說,還得有人照顧我,兒子兒媳生活就更難了。”
在外地時間長了,有的老人很想家,而現實卻很無奈。
“和孩子的父母相比,肯定是我陪孩子的時間更長。不過孩子現在上學了,白天都在學校里。”談到兒子和媳婦每天忙工作,沒有時間陪孩子,當下的日子還要持續很久,吳愛芳的目光黯淡了不少。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伍海霞說,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以及人口遷移流動,諸多老年以親代為尋求養老支持或幫助子女照料幼兒,在經歷留守后成為“老漂族”。
伍海霞對記者說,“老漂族”的出現體現了我國當代的家庭代際支持和代際關系的變遷,即已從傳統的以親代為重心的父代權威轉變為以為子代家庭投入為重心的子代權威時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幼兒托育、兒童照料等方面的缺失和為老服務的不完善。
怕生病
異地就醫報銷成一大難題
這些漂在異鄉的老人還有一個共同的擔心——怕生病。
在采訪過程中,多位“老漂族”向記者反映,自己需要的一些藥只能在老家醫院憑醫生處方開取,且每次只能開一個月的藥量,老人們年紀大,在異地時間長,來回奔波不方便,醫保卡購藥、醫藥費報銷成了最大的一個難題。
平時如果得了感冒等小病,吳愛芳會去社區醫院看病,而如果身體有狀況需要進一步檢查的話,她就去大醫院,偶爾也會去藥店買點常用藥,但不管是藥店、社區醫院還是大醫院,門診費用的報銷都讓她感到很復雜。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教授董磊明介紹說,隨著我國社會流動性的增強,流動人口中老人的數量越來越多,必須從全國層面出臺政策,才能保證這些老人能夠便利便捷地使用醫保。實際上國家層面已經有相關政策出臺,問題是如何保證全面落實,即政策執行的問題。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陸杰華告訴記者,我國醫保基本是按照省份統籌的,老人異地就醫相對較為困難,雖然個別地區解決了老人異地醫保報銷問題,但絕大多數地區仍然沒有解決,隨著流動人口中老年人的增加,這個問題變的更加突出。
“無論是老人出于無奈還是自愿去子女工作地生活、給予子女代際支持或獲得子女的養老支持,均會出現老人異地就醫難、適應異地生活、與現居住地的社會融合難等問題。其中,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機能下降,各種慢性病、重大疾病患病率增大,老人異地就醫、醫藥費報銷更成為一大難題。”伍海霞認為,醫療保障方面,應加快國家醫保網絡體系建設,早日實現區域醫保報銷互聯互通。
伍海霞說,目前國家已有一些相應舉措,如為解決異地醫保報銷問題,規定了異地就醫以就醫地的醫保目錄為準,將在一定診療過程中產生的目錄內的藥品、診療項目、服務設施費用納入報銷,并以參保地的政策為準,包括報銷的起付線、報銷比例、最高限額等。
記者注意到,2021年9月15日國家醫保局頒布了《關于開展門診慢特病相關治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試點工作的通知》,將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門診放化療、尿毒癥透析、器官移植術后抗排異治療等5個群眾需求大、各地普遍開展的門診慢特病納入試點范圍。
伍海霞認為,基于此,未來需加快省份間醫保報銷網絡體系建設,明晰省份間醫保報銷制度,實現異地就醫費用異地結算,在社區層面提高社區包容性,為流動老年人做好異地醫療費用報銷、養老保障跨區域聯網互通提供支持,爭取將異地生活的老人納入生活地社區的醫療、照料和文娛等服務體系,在醫療、養老服務等給予同當地戶籍老人同等的服務和權益,為“老漂族”解決后顧之憂。
據新華社報道,針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政府近年從國家層面到各省市都出臺了不少實施辦法。相關條款從政務服務、交通出行、衛生保健、商業服務等方面,細化了不同年齡階段老人可享受的優待事項,政策很好,但存在實際落地情況不好,有些政策成了“空頭支票”。
“這種情況是存在的。‘老漂族’想要享受本地優質的公共服務,需要一定成本作支撐,畢竟每個地方都不愿意擔負額外的成本。”董磊明說,對來城市照顧孩子的老人,應該享受同樣的優惠政策,因為他們來城市的社會性意義就是解放在城市生活工作的子女,釋放他們的勞動力,以便他們能更好投入到城市生產建設中,實際上這也是這些老人在間接地為當地發展作貢獻。
董磊明說,中國的代際關系是非常緊密的,年輕人能輕裝上陣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的到來、支持,因為父母把年輕人養育下一代的擔子接了過去,老人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十分辛勞,還作出了很大的犧牲。
對于一些老人因醫保手續“遷也遷不過來”“續也續不上”,日常就醫、買藥都成為麻煩的問題,陸杰華分析:“之前我國醫保的統籌是按照地市來,現在基本達到了省級統籌,但醫保還沒有實現全國統籌。一方面可能存在技術層面的問題,另一方面不同省份的醫保水平不同,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差距較大,城鄉差距更大,這是這個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根源所在。”
“靠一個市一個省的力量難以突破,如果流動人口相對較多的省份能逐漸與其他省份聯手,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這個問題。如果能達到全國統籌,就能夠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但也要考慮體制、技術等各方面的因素。”陸杰華說。
迷茫感
很多人沒考慮過未來生活
在問到未來生活的打算時,接受采訪的“老漂族”頗為迷茫。
“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吳愛芳邊擇菜邊說,等到孫女再大點,不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她就回老家。
由于自己沒工作,沒有退休金,基本生活支出全靠兒子,在談到回老家時,吳愛芳坦言,老家生活成本較低,還可以幫兒子減少經濟壓力。
“其實我對現在的生活還是比較滿意的,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團團圓圓的,比老家的那些常年見不到孩子的老人已經幸福很多了。”吳愛芳說,村里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外出務工,常年不回家,很多老人也想進城幫子女做點事情,都沒有機會,“我應該知足了”。
劉老爺子年輕時是國企干部,基本生活有一定保障,但面對未來生活,他同樣沒有過高期待。“吃飽飯,穿暖衣就行了,還能怎么樣呢?”劉老爺子說,只要不給子女添麻煩,能照顧好自己和老伴,就滿足了。
有過中風史的楊慶國談到未來時顯得較為焦慮,坦言非常擔心自己的身體,只希望以后身體能好一點,趁著自己還能干,多給孩子做點事兒。
“自我價值感是啥意思?我不懂,我們不講那些的。我就想著,只要兒子一家幸福就可以了。”陳璐說。
問及打算在外“漂”多久時,王燕的母親說:“孩子才上小學二年級,現在沒人管,怎么也得待幾年。”不過她已經有了計劃,等到孫女上了初中,不再需要人經常照看了就回老家,她覺得自己不能適應北京的生活方式,“這邊的生活節奏太快,習慣不了”。
在伍海霞看來,“老漂族”問題的產生源于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均等化不足。目前,不同省區、城鄉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存在明顯的戶籍分割現象,不同戶籍身份群體可享受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權益存在差別。老年人流動到子女生活地后受戶籍限制難以被納入流入地的醫療、老年人福利體系,不能全面享受流入地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國家政策和省份之間的聯動與支持。
“近年來,‘老漂族’數量不斷增多,但整體對待老齡工作的理念和體制還是只關注本地老年人,導致外地老年人難以享受本地優惠政策。因此應當改變工作理念,對老年人一視同仁,讓老年人老有所為。”陸杰華建議,各部門應當開展自查自糾工作,要考慮相關老齡優待政策是否真正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每年全國和各地制定的與老年人相關的法律法規并不少,但并不是所有老年人對此都有所了解、都能享受到,所以有關部門應該采取多種舉措來解決這一問題。
“‘老漂族’漂得安心需要國家、社會、社區、家庭和老年人個體共同努力。”伍海霞說,比如國家需要加強戶籍管理、醫療保障、幼兒托育等相關政策制度的制定、調整和實施。
她建議說,在戶籍管理方面,進一步推進居住證登記制度,放寬或簡化直系血親的入戶政策,保障投奔子女老年人的福利和權益。
在幼兒托育方面,適應于三孩政策需求,出臺公共托育體系相關政策,加快公共托育體系的建設和監管,為有需求家庭提供相應的幼兒托育服務,降低子代家庭對老年親代的幼兒照料依靠,降低老年親代的負擔,降低“老漂族”的規模和數量。在社會層面為發展幼兒托育體系營造良好環境。相關部門需要為幼兒托育機構的選址、建設提供支持;注重幼兒托育服務從業人員的培養與培訓,保障服務質量。
構建有利于老年人社會融入的制度和文化,提高社會對老年流動人口的包容性,降低老年人異地生活的精神壓力。
“在家庭層面,代際間需要減少代溝,加深理解,互敬友愛,構建和諧家庭代際關系,較好地實現養老扶幼。”伍海霞說。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禁止英國30月齡以下剔骨牛肉進口 海關發布公2021-10-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