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千里稻香,致敬不朽豐碑。今天上午,“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會暨靈骨安放儀式在長沙市唐人萬壽園陵墓舉行。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長眠在他深愛的土地上。在悲傷和思念中,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學生等前來送別。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旭、羅錫文、鄒學校、劉仲華、劉少軍出席儀式。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64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他沖破了經典遺傳學觀點的束縛,成功選育了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1976年起,雜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使水稻的單產和總產得以大幅度提高。為了實現“讓天下人都吃飽飯”的宏大愿望,他又帶領團隊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不斷向水稻要高產。
今年5月22日,這位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重大貢獻的老人與世長辭,享年91歲。但他牽掛的雜交水稻事業仍在賡續向前,捷訊頻傳。
9月28日,四川省米易縣,第三代雜交水稻新組合“三優2號” 實現了第三代雜交水稻作為中稻種植的超高產收成,平均畝產為1085.99公斤。
10月17日,湖南省衡南縣,第三代雜交稻“三優1號”作雙季晚稻種植平均畝產達936.1公斤,加上7月份此地測產的早稻平均畝產667.8公斤,得到了一個讓人驚喜的新紀錄——雙季稻周年畝產1603.9公斤。
10月26日,海南省三亞市崖州區(壩頭)南繁公共試驗基地,雙季稻測產結果為1586.86公斤,也實現了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攻關目標,創造了當地雙季稻畝產最高紀錄。
此外,耐鹽堿水稻在廣東江門淡咸水地種植,達到畝產501.2公斤/畝;今年還選育出了多個鎘低積累水稻新材料,并進行了大面積示范……
傳奇始于大地,論文寫在大地,更多的豐收將回饋大地。袁老,您放心,您的“禾下乘涼夢”,我們一定會讓它成為現實。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功勛》王貴原型人物是誰?《袁隆平》正人君子出現過幾次?2021-10-27
- 袁隆平超級稻連續4年畝產超1100千克2021-09-06
- 袁隆平77歲曾走遍上海超級稻農田 與農民和技術人員交流總是面帶微笑2021-05-26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伊利打造雙11新品“集結號” 全網出圈蟬聯乳2021-11-1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